三十年如一日 金馬認證旗袍大師 陳忠信
熱鬧的大稻埕街區,香火鼎盛的霞海城隍廟,即使平常日,人潮依舊絡繹不絕。(記者)走入對角的巷弄中,原本的喧囂頓時寧靜了起來,在1960到1970年代,臺北城已經發展成亞洲數一數二的商業大城,而「玉鳳旗袍」成為當時臺北城上千位性感女孩不能不知道的名店。那個燈紅酒綠的年代也正是完成電影《刺客聶隱娘》中金馬獎鍍金戲服的旗袍師陳忠信的起點。隱身於巷弄中的旗袍職人–陳忠信就在店裡,聚精會神熨燙著剛完工的旗袍。
Continue Reading嘉義老屋的百年感動。「青春。田野。菜市場」5/16-19 華山相聚
「我們希望透過不同的內容,讀書會、展覽、工作坊,讓民眾可以從『接收』轉為『產出』,成為自己觀看嘉義市的紀錄者與生產者。」 因為阿里山的林業發展,使嘉義市擁有寶貴的木業文化,洪雅書坊創辦人余國信與妻子徐佳伶帶領著「嘉有老木工作隊」,舉辦老屋藝術串連行動,結合社區也與嘉義各級學校合作,尋著老照片、老地圖穿梭在嘉義的巷弄間,領略這城市百年前的林業榮景,發掘隱藏在巷弄中的老屋。「在嘉義生活了這麼久,卻是第一次深刻認識這片生長的土地!」是參與活動的居民回饋。除了推廣老屋修繕,讓具有地方記憶的老房子得以保存,今年更透過「老店‧老技藝」調查讀書會,以木藝、竹藝、紙藝、布藝、編織為主題,尋訪嘉義在地傳統技藝老...
Continue Reading
從戲曲演奏到西索米,用音樂滋養音樂的築夢人 張元霖
文/趙浩宏攝影/趙浩宏 「戲曲」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不但是一門表演藝術,也與我們的信仰和祖先的生活息息相關,但隨著現代化的影響,越來越多年輕人對於我們自身的傳統藝術感到陌生,更遑論從小就投入相關的學習。但是元霖卻很不同,從小就喜歡音樂的他,在腳踏車都還騎不穩的年紀就抱著二胡拉奏,在進入戲曲系統的國樂訓練下,經歷了12 年的專業訓練,成為一個以戲曲國樂為基底的音樂人,夢想挑戰正在遺忘傳統的社會,找到一個全新的方式,讓大家愛上傳統音樂! 選擇一個喜歡的事情很重要 「台灣的小孩很可憐,整天被功課追著跑,卻沒有人關心他喜歡什麼。」從小就看著身邊的同學補習英文、寫作、數學的元霖,跟別人很不一樣,總是「不務...
Continue Reading
主編專欄:「媽,我就不適合唸書,我要唸高職。」小心對學習畏懼的生涯選擇
文/趙浩宏 走進諮商室,孩子的眼神不斷閃爍,在我準備開口說明來意之前,他趕緊先發制人,表示他的原則「反正我就是不會讀書,不要念高中,我要學習一技之長,半工半讀。」 在輔導場域裡面,體制內受傷的孩子比比皆是,為了在低成就的分數遊戲外找到信心,他們開始尋找對自己有利的論述幫自己解套,在當代學生之間最常討論的就是相對於學歷主義的「讀書無用論」,如同那些嚮往考進高分大學的學生對於「分數-學歷-好職缺」的生涯脈絡想像,在體制內得不到學習成就感的孩子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出路,他們通常會先以許多大學生沒有專業為由幫助自己建立信心,然後以那些提早就業、擁有一技之長的職人當作楷模,認為讀書不那麼重要,擁有一個無法...
Continue Reading
回首十年前家庭革命苦盡迎來台南老屋熱潮 ——「台南 謝宅」主理人 謝文侃
穿過台南西市場的小巷,沿著舊式的咖啡廳側門旁的陡峭樓梯步步向上,才驚喜地發現自己踏入的不是單純的老屋民宿,而是過去一段美好的懷舊時光——眼前慢慢鋪展開來的空間,保留半世紀前的房舍結構重新整理,在老件傢俱的點綴下,仍帶有 1930 年代特有的樸質氛圍。 「台南巷弄中的氣氛,如同颱風眼一般,巷外的車水馬龍破壞不了巷內的寧靜。」 「你可以發覺到轉進謝宅後,整個空間像是立體的三合院一樣…」 「這床由老師傅們製作的手工棉被…」 「悉心打造的磨石子浴缸和特別調暗的燈光,就是希望走進老宅的朋友們,在不同時光中,都能細細品味片刻的寧靜。」 老屋民宿「謝宅」的老闆謝文侃,流暢的依照動線一一解說空間的來龍去脈,讓...
Continue Reading
跟著族群的記憶創作。排灣族木工學徒 黃浩
文/趙浩宏圖/趙浩宏 「我以前覺得一天到晚在講傳承和部落很複雜很煩,父親每次說得步驟很多,說完之後就什麼都忘掉,什麼要先做都搞不清楚,但在真的靜下來一年後慢慢發現,一切都很值得。」 黃浩,高中畢業,來自台東賓茂部落(Geomoru),是一個從屏東瑪家翻山越嶺到東海岸的古老西排灣族部落的年輕人。雖然出生的地方古語是指「經常豐收,糧食堆積如山」的意思,但他卻從小就因為部落人口外移、農業蕭條,而嚮往著外頭的世界。 不是運動員就是當兵 國高中的黃浩很活潑好動,喜歡有趣的事情。進入台東高中後,對於未來越來越沒有想法,而且對於課業不那麼擅長,所以期望往自己比較擅長的運動員方向發展。但因為部落有很多人當運動...
Continue Reading
【桃青職人】想要搭乘更美麗的火車返鄉,臺鐵品牌改造計畫
找到關心的議題,才能延伸出專案,並且落實。這對於設計師的訓練來說是個不可逆的過程,而「臺鐵品牌改造計畫」就是在這樣的脈絡中逐步發展,希望用更美更親民的方式,改造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鐵路。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