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職人牆, 藝術群科
油畫創作中找回學習熱情。學學實驗教育機構 邵一恩
在以白色為基底的展覽空間,自學生邵一恩在為了佈置學習成果分享會來回穿梭的同學前,介紹他的油畫作品。在強調自由創作的實驗學校,不同性格的學生用不同的媒介讓想法與創意碰撞,從交集的過程中找到自我,而從高一就進入臺北市學學實驗教育機構的邵一恩也同樣在油彩與畫布之間,找到了一個渴求奔放的年輕靈魂。
這世界上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任何事物都一直在變,意外使我們更堅強。
在以白色為基底的展覽空間,自學生邵一恩在為了佈置學習成果分享會來回穿梭的同學前,介紹他的油畫作品。在強調自由創作的實驗學校,不同性格的學生用不同的媒介讓想法與創意碰撞,從交集的過程中找到自我,而從高一就進入臺北市學學實驗教育機構的邵一恩也同樣在油彩與畫布之間,找到了一個渴求奔放的年輕靈魂。
文/趙浩宏 (職人主編/無界塾專任教師) 「老師,我真的不知道找不到方向,不知道我要幹嘛,怎麼辦?」 下午第二堂課,學生忽然跑來辦公室尋求晤談。可欣今年高一,他從國二就開始不斷嘗試,無論是學校的多元課程還是父親為他準備的校外學習,她真的嘗試了各式各樣的領域,她學習用電繪版畫圖、和同學拍影片、學習製圖設計、做金工、學美髮彩妝,可欣出於自己對於學習的疑惑不斷嘗試,但在2020年的開始,他又開始擔心,自己真的對什麼都缺乏熱情,到底還需要找多久? 那我們換個輕鬆的方式來思考,最近有發現新的興趣嗎?沒有放假的時候你都在做什麼呢?耍廢上學期嘗試了這麼多,有沒有稍微覺得有趣的?沒有身邊同學和朋友做的事情,有...
Continue Reading
文 / 趙浩宏 在台灣,四處都可以看見牙醫診所,畢竟在醫療科技先進的小島,台灣的醫療技術不但領先多數國家,人們對於醫學的認知與需求也越來越高。也因此,在需求市場穩定以後,診所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但是牙醫師的醫療品質因為手藝的好壞有著很大的落差,很多人只因為經歷一次粗糙的就醫經驗就對於「看牙醫」產生很大的陰影。所以找到一位有著好手藝又細心的牙醫師,是許多人的期待。 「牙科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不只是學富五車,牙醫師如果手藝不好,是很難當一位好牙醫的。」 身形纖細的潘韞珊醫師在業界以精湛的美齒全口重建技術聞名,從小就很喜歡藝術創作的她,從在台大牙醫系實習的時候,就因為迅速且精美的齒模雕刻得到許多...
Continue Reading
熱鬧的大稻埕街區,香火鼎盛的霞海城隍廟,即使平常日,人潮依舊絡繹不絕。(記者)走入對角的巷弄中,原本的喧囂頓時寧靜了起來,在1960到1970年代,臺北城已經發展成亞洲數一數二的商業大城,而「玉鳳旗袍」成為當時臺北城上千位性感女孩不能不知道的名店。那個燈紅酒綠的年代也正是完成電影《刺客聶隱娘》中金馬獎鍍金戲服的旗袍師陳忠信的起點。隱身於巷弄中的旗袍職人–陳忠信就在店裡,聚精會神熨燙著剛完工的旗袍。
一支香含有五行,香底沾上金粉稱為「金」,木粉夾雜香柱稱為「木」、製作過程摻粉要加水稱為「水」,持香的竹枝處染紅腳稱為「火」,燒完的香灰落地稱為「土」。看似簡單的一支香,在馨心齋香品的創辦人陳冠彣的口中聽出了滿滿的熱忱。創業至今六年以來的時間,每日都與太陽賽跑,清晨破曉,冠彣展開一日的製香行程。
在充滿各式各樣大型機械的織品服裝學系地下室,子嫙站在各色毛線之間操作著機台,熟練的身手可以看出這四年來的學習,還有過去一年畢業製作的刻意練習。各種紡織機穿梭運作是輔仁大學織品設計系的日常,在這一棟不算太大但十分乾淨而且充滿高科技紡織工具的空間裡,年復一年孕育著台灣當代紡織技術的人才。
「持續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是幸運又奢侈的夢想,如果能在三十歲以前於自己喜歡的專業上獲得成就、擁有名聲、找到可以互信的夥伴創業,更是值得稱羨,而眼前這一位美麗的超年輕技術長辦到了,不只是她的平面模特兒事業,而是指她在香港共同創辦的區塊鏈公司 Turing Chain,而她目前才剛結束前往柏克萊大學擔任訪問學者的行程,大學休學還沒畢業。
這次採訪的對象黃宇欣,是一個十分熱愛自己專業的女孩,板橋高中畢業的她,雖然和多數台灣學生一樣在高中畢業前並沒那麼清楚自己的方向,但在志願序錯過日文與設計,最後進入輔大織品以後,很幸運找到了自己熱愛的領域。
「我們希望透過不同的內容,讀書會、展覽、工作坊,讓民眾可以從『接收』轉為『產出』,成為自己觀看嘉義市的紀錄者與生產者。」 因為阿里山的林業發展,使嘉義市擁有寶貴的木業文化,洪雅書坊創辦人余國信與妻子徐佳伶帶領著「嘉有老木工作隊」,舉辦老屋藝術串連行動,結合社區也與嘉義各級學校合作,尋著老照片、老地圖穿梭在嘉義的巷弄間,領略這城市百年前的林業榮景,發掘隱藏在巷弄中的老屋。「在嘉義生活了這麼久,卻是第一次深刻認識這片生長的土地!」是參與活動的居民回饋。除了推廣老屋修繕,讓具有地方記憶的老房子得以保存,今年更透過「老店‧老技藝」調查讀書會,以木藝、竹藝、紙藝、布藝、編織為主題,尋訪嘉義在地傳統技藝老...
Continue Reading
臺灣從古至今因為不同時期的人口移入,形成多元的文化信仰生活圈,這些生活圈遍佈台灣各地。人們為了與不同的地貌與環境共存,發展為各式各樣的生活型態、習俗思想、人文景觀等,成為台灣獨特的文化樣貌與價值。但在近兩百年人口與產業結構的變化,逐漸面臨人口與文化的流失,但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力量與地方共同合作,運用科技、自身專業與更具有兼容性的價值論述,拾起文化傳承與再生的重任。 文化部從 20 多年前開始致力於社區營造推動,從理念推廣、人才培育到文化保存,在各地找到對於地方文化具有熱誠的青年參與。運用年輕人的想像力和行動力,突破與改變舊社區所面臨的困境,如今成功凝聚了許多不同世代與文化的社區夥伴共創社區專案...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