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電影雙棲。用藍調為山歌譜曲 黃聖球

音樂與電影雙棲。用藍調為山歌譜曲 黃聖球

文 / 趙浩宏
圖 / 黃聖球與無界塾實驗教育機構 提供

藍調如何與山歌結合,在第一時間真的很難想像,但在眼前的這一位高中生卻辦到了。他運用坪林地區所採集到的「相褒歌」原音,透過自己來自於血液深處的文化底蘊,與深厚的樂感,讓與當代閱聽人習慣已經過於遙遠的山歌,得到了嶄新的生命。

黃聖球,目前還是一位高中三年級的學生,就讀位於台北市的無界塾實驗教育機構,如果你覺得他很眼熟,沒有看錯,他也是一位年輕的新銳演員,2018年以電影《誰先愛上他的》入圍第55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獎」。目前已成功申請特殊選才,即將入學成功大學不分系。

在開始之前,邀請大家先來聽聽聖球的創作吧!娘仔毋嫁佈田兄(藍調編曲)

愛電影,更愛音樂

很有個性的聖球,雖然在電視電影圈多年,也算是有點經驗,但總是背著吉他上學的他其實花更多的時間在音樂的學習,開口閉口也總是自己所熱愛的音樂。他總說自己喜歡電影,但更愛音樂。

出生在音樂家庭的他,從小就耳濡目染,不但對於老音樂十分喜愛,也受到父親黃連煜與許多來往音樂人的影響,對本土音樂也有非常深的認識。尤其是到了高中階段,進入機構自學的聖球,開始了兼具多元素養與個人特色的學習系統,自己的風格越來越清楚,無論在英文課、研究方法課、議題討論課、專案課上都可以看到他嘗試將自己所喜歡的音樂融入自己的學習中,也讓他對於音樂的認識在高中階段就十分的多元。

走進坪林,為坪林而做

雖然從小就跟著父親聽過許多新舊形態的客語音樂,但在父親強調尊重孩子個人發展的教育理念下,聖球其實很多音樂技能都是從自己摸索開始,對於音樂的喜好其實更傾向一些經典的搖滾曲風。直到他到了高三的時候,學校的必修課「議題討論」開始要將自己的專業結合地方,聖球才又重新開啟了自己對於傳統歌曲的關注,選擇用自己世代的方法嘗試讓語言文化傳承。

「為坪林而做」是謝忠瑋老師與無界塾高三學生共同和坪林地方團體合作的實作課程計畫。透過地方創生組織「坪林故事採集團隊」的協助,師生一起在坪林地區訪調,在個別依據自己的喜好提出對於地方具有關懷以及正向量能的計畫,而聖球選擇為了閩南語「相褒歌」的傳承努力。

繼承父親的精神,不一樣的傳承

相褒歌,又稱採茶相褒歌,是台灣人早期在採茶時的即興山歌對唱,特別是男女隔著山頭遠唱給對方聽,唱詞通俗,常帶有一些戲虐,屬於山歌的一種,在坪林地區以泉州系統的閩南語傳唱。類似的曲風在農業時代主要傳唱於台灣北部山區,包含坪林、平溪、石碇、石門、暖暖、瑞芳、雙溪、三峽、 文山、礁溪、桃園等地,也會隨著採茶班的移動或是茶戶的遷徙,流傳到新竹、苗栗、宜蘭等地區的山區。在坪林地區成為地方文史工作者與教育工作者積極保留與傳承的重要資產。

雖然過往曾有許多人對於山歌的保存做了不同的貢獻,但是聖球這次卻做出了一個不同於過往的做法,他透過一般文史工作者所相對不擅長的樂感與音樂創作能力,藉由對話、理解與訪視,將一個原本八竿子打不著的藍調曲風打造成乘載相褒歌的基底。如同聖球所說,身為一個音樂人就要為音樂創造「更多的可能」,也在不知不覺中繼承了父親這輩子對於母語音樂所做出的努力。讓我們看見一個高中生參與社會的可能性。

以下為訪談內容

提問一:請問聖球什麼時候開始接觸音樂?什麼時候發現音樂是自己想精進的方向。

因為家庭的關係,我從小就受到各式音樂的薰陶,進而養成對於好音樂的品味、要求以及追求,而當我發現自己也有能力創作時,我便將它變成我的專長,而不只是興趣。

提問二:什麼契機讓自己投入傳統音樂與當代音樂的結合?

因為學校課程帶入坪林相關議題,後來實際走訪坪林並發掘當地文化,才了解到原來坪林除了茶葉以外,還有一種男女採茶時互唱的「相褒歌」即將失傳。我當時就想到自己的父親也曾遠赴中國梅縣去採集客家山歌並且結合自己的編曲,創造出更多樣化的傳統延續,我認為這是一個值得學習且很好的創新,就決定效仿父親的做法,創造出更多的可能。

提問三:請問採集的過程有沒有受到什麼幫助?

在搜尋資料時,我發現前新北市文化局長蔡佳芬曾經推動坪林文化與古典樂結合,朝互動式音樂會前進,運用專長長笛和古典吉他進行相褒歌詮釋,之後也透過校長葉丙成的牽線與佳芬老師進行訪談,詢問有關文化傳承和坪林之經驗。

而在進一步要前往坪林做田調時,我透過老師的幫忙認識了坪林在地的創生小組「坪林故事採集團隊」並與他們合作,得到許多建議與想法。

後來在跟著在地工作者實地走訪後得知坪林國小為推動文化傳承與認識文化特色,曾經邀請仍然能傳唱相褒歌的阿嬤們前往小學進行說明及演唱,自己也很想親自拜訪他們,於是在尋求幫助後成功拜訪多位相褒歌傳承人進行訪問以及錄音。

這一路上真的遇到很多貴人的幫忙。

提問四:請問這個編曲的發想是什麼,有運用什麼不同的元素?

當時首次接觸到坪林的相褒歌時,發現其與其他客家山歌在格式與音律上都類似藍調音樂,他們三者的發展起源也均來自於生活、來自底層,所以我在思考與比對後,決定展開計畫拜訪當地耆老採集台灣原生態的「相褒歌」並且結合我的想法及音樂方式進行二次創作。

提問五:關於坪林相褒歌元素的音樂創作,會有什麼樣的延伸計畫嗎?

從去年九月開始認識坪林的傳統及文化到實際前往了解,我認為如果能為坪林做點什麼那是不是會更好?

所以在今年的四月我和同學就在坪林舉辦了展覽『為坪林而做』其中有我們我們五位同學為坪林進行文化及觀光的詮釋及貢獻,讓坪林以外的人能更了解一個地區的重要性和他在台灣的文化地位,而我的成果則是運用相褒歌的錄音原聲重新利用藍調樂風進行編曲創作了兩首作品,讓參觀者在觀展的同時也能搭配音樂的聆聽且暸解傳統是如何結合創新並永遠留存。

如果可以,可以聽聽看我的作品,希望大家能因為這樣更認識台灣多元的傳統音樂。

Shar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