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專欄】老師,我真的找不到方向怎麼辦。引導學習冷感的定向大絕招

【主編專欄】老師,我真的找不到方向怎麼辦。引導學習冷感的定向大絕招

文/趙浩宏 (職人主編/無界塾專任教師)

「老師,我真的不知道找不到方向,不知道我要幹嘛,怎麼辦?」

下午第二堂課,學生忽然跑來辦公室尋求晤談。可欣今年高一,他從國二就開始不斷嘗試,無論是學校的多元課程還是父親為他準備的校外學習,她真的嘗試了各式各樣的領域,她學習用電繪版畫圖、和同學拍影片、學習製圖設計、做金工、學美髮彩妝,可欣出於自己對於學習的疑惑不斷嘗試,但在2020年的開始,他又開始擔心,自己真的對什麼都缺乏熱情,到底還需要找多久?

那我們換個輕鬆的方式來思考,最近有發現新的興趣嗎?沒有
放假的時候你都在做什麼呢?耍廢
上學期嘗試了這麼多,有沒有稍微覺得有趣的?沒有
身邊同學和朋友做的事情,有沒有一個是你覺得好像有點興趣的?完全沒有

雖然平時可欣總是能在課程中維持一定的學習水平,但他很清楚,他始終沒辦法在現有的學習中找到熱情,缺乏源自於個人的動機。

在過去教過的學生裡,真的會有一部分學生對於身邊所有的事情都覺得索然無味,始終無法找到一件感興趣的事情,不過可欣比起一般的學生更棘手,除了對於多數學習項目都沒有感覺以外,她也不愛玩遊戲、不看動漫、不迷小說、不愛唱歌跳舞、沒有喜歡追的網紅,儘管已經在體制外的課程接觸各式各樣有趣的專案,但依然毫無方向。生活不貧困,但是感官很缺乏。

兩個學期前,為了解決可欣缺乏動機的狀況,我交給她幾個探索任務,鼓勵她多涉略不同的知識,找空擋去旅行。她了解「不走出去,很難坐在原地找到夢想」,但對於一個中學生來說,要有能力為自己的目標設計旅程並不容易。這樣的情況其實在過往傳統的學校裡並沒有什麼特殊,通常在學生時期就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反而是少數,渾渾噩噩地隨著制式化的學習規劃前進,平庸的度過學習生涯,找一份無感的工作,依循著多數人的步伐進入家庭。但隨著社會越來越競爭,教育資源與職訓資源也越來越追求精準投遞,許多好的學習計畫與教育補助都要求申請學生具有清楚的目標與動機,如果不幫助學生一開始設定方向,不但容易在多元的路徑中迷失,大多數的機會都會與自己無緣,所以為學習定向成為了 21 世紀的教育顯學。

生涯定向的程度

「學習定向」的方法有很多,在過去幾年專職協助學生的歷程裡,面對各式各樣的學生提供過許多不同的引導策略,從晤談諮商、生涯團體、探索體驗、學習分析、心智圖… 設計了許多方案,並且在無界塾的教學場域裡調整與優化,但依然會有一些學生再怎麼努力也很難找到生涯的定向,不只是沒有目標,連一個領域範圍都找不到。

通常這種時候,必須要設計專屬於他的探索方案。

在開始設定定向策略以前,我們需要知道,其實在定向的目標設定裡有分成許多層次,有些學生其實很早就能清楚鎖定自己的職業目標或是更高層次的自我價值期望,但多數的學生只能找到一個大範圍,有些可以鎖定在某些產業,有些則是設定在一到兩個學群,然後開始設定學習計畫。

不同的定向程度和學生的個性與過往的學習經驗有關,有信心或是選擇的項目比較容易獲得資訊的孩子通常能讓自己的目標設定的更收斂,但過於收斂的目標設定也有可能是受到外力的價值觀影響所致,例如家人或是學習環境的價值灌輸,讓部分職業很容易成為小孩鎖定的目標。例如傳統認知的高薪工作(醫生、律師、工程師)或是容易獲得年輕人關注的職業(網紅、歌手、模特兒)。所以將目標鎖定的過於狹隘不一定是好事,也許孩子選擇的目標並不是建構在清楚的職業認識與自我認識的前提下。

反之,冷門的目標設定也不一定是因為擁有充足的認識,所以陪伴與多重確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幫助學生釐清自己選擇特定目標的原因、辨識職場現況,是鎖定方向前非常重要的過程。

但隨著資訊越來越紛亂,個性比較謹慎的學生,通常會選擇比較偏向大領域設定的定向模式,他可能會清楚知道自己喜歡程式語言、喜歡藝術,但他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就一定要當工程師或是藝術家,這樣的定向模式在初期是我認為比較健康的模式。由廣泛認識開始,慢慢收斂、確認,然後鎖定,才能確保自己不是因為片面資訊所誤導。避免以往台灣勞動力市場勞動力過剩的問題。不過在大領域設定的定向模式下也要小心孩子因為傳統學科的成績狀況影響了自己追求目標的勇氣,例如想當醫生的學生,因為自己生物都考不好而放棄,將學科成績投射在自己的生涯發展在台灣是一件十分普遍的事情,但是成績並不代表自己沒有能力,好好診斷自己的學習狀況與學習目標,尋找克服的方法才是相對於逃避弱勢科目更理想的解決方式。

如果完全冷感的引導方式

但是如果連領域都說不出來呢?

首先我會先提供第一步解決方式:放輕鬆,走出去

找不到方向與學習動機的慌亂容易讓人暫時失去感受力,更糟糕的是因為壓力而輕易做選擇。所以面對已經對於未來感到恐慌的孩子,一定得先讓他知道,這並不需要值得擔心,我們從頭開始探索,感受周遭的各種事物。想辦法走出自己已經沒什麼感覺的環境,走出舒適圈,才有可能看見新鮮的事物。

所以我會協助學生設計一個強調感受而非行程的旅程,也許可以找個假期到花東打工換宿,背上背包到日本韓國旅行,不去遊樂園,而是在城市與鄉村的巷弄裡穿梭,離開學校與家庭,讓空間與環境給自己靈感。

找回自己的感受力是當下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方法二:每週給自己一場不熟悉的講座與交流

在台灣,我們很幸運能夠擁有各式各樣的展覽與演講,許多活動平台上面會有各種公私部門的活動,也許這一個禮拜去看看台藝大學生的漆器個展,下個禮拜去世貿展覽館看加盟展,有很多活動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發生,我們只有走出去才能真的看到這個世界,但走出去不代表一定要遠離家園,只是要走出我們成天張眼閉眼看到的空間,也許只隔著一個街區就會看見讓我們眼睛為之一亮的有趣事物。

我長期協助的孩子多半已經建構了善用展覽與講座豐富自己視野的習慣,無論是不是已經清楚知道自己的學習方向與生涯目標,固定留給一些探索未知領域事物,保持自己的好奇心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如果父母時間允許,不妨也帶著自己的孩子一起穿梭於不熟悉的講座與交流吧!

方法三:強迫自己參與一個認真的專案、有難度的冒險

前面兩部分,利用的都是來自新鮮事物的刺激,但很多時候,要遇到自己喜歡、有熱情的新事物並不容易,尤其是挑剔或仔細的孩子。所以強迫自己實際深入操作有時候是重要的。注意!這裡強調「實際操作」就是為了和我們常做的「體驗」有所區別。

體驗課程雖然能讓我們對於不熟悉的事物能產生初步認識,但是對於覺得大多數刺激都索然無味的學生,我們會更強調完成一件艱難事情的成功經驗。這樣的專案必須有難度、耗時間、有具體成果,藉由成功的經驗讓學生建立信心並且理解要從一件事情上獲得成就感是必須具體付出、全心投入的。也就是就由成功的經驗刺激學生的感受力。當學生了解成就感得來不易以後,重新審視自己曾經懷疑自己可能喜歡的事物時常常會出現新的感受。

另外,很多在職場上重要的工作與角色其實不像我們所熟悉的那麼具體,也許有些人所擅長的就較偏向行政組織型態的工作,執行專案就很有可能讓他產生新的體悟,原來他喜歡的並非某一個產業,而是專案管理、行政、財務、流程修正、部門整合、人力資源管理等不受產業所限制的工作。

最後,提醒每一位老師與家長,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質,別用我們的成功經驗來評價孩子的狀況。有時候目標的樣貌可能與我們所想的很不一樣。

Shar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