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老屋的百年感動。「青春。田野。菜市場」5/16-19 華山相聚

by 職人編輯部
「我們希望透過不同的內容,讀書會、展覽、工作坊,讓民眾可以從『接收』轉為『產出』,成為自己觀看嘉義市的紀錄者與生產者。」
因為阿里山的林業發展,使嘉義市擁有寶貴的木業文化,洪雅書坊創辦人余國信與妻子徐佳伶帶領著「嘉有老木工作隊」,舉辦老屋藝術串連行動,結合社區也與嘉義各級學校合作,尋著老照片、老地圖穿梭在嘉義的巷弄間,領略這城市百年前的林業榮景,發掘隱藏在巷弄中的老屋。「在嘉義生活了這麼久,卻是第一次深刻認識這片生長的土地!」是參與活動的居民回饋。除了推廣老屋修繕,讓具有地方記憶的老房子得以保存,今年更透過「老店‧老技藝」調查讀書會,以木藝、竹藝、紙藝、布藝、編織為主題,尋訪嘉義在地傳統技藝老師傅,而這些精采的故事將在華山展出,希望能把感動與更多朋友分享!
無論是在嘉義僅存的木工坊裡陪著老師傅聊天,記錄日治時期的產業脈動;結合部落的傳統音樂與舞步,將傳統祭儀結合現代舞蹈元素,傳承與演繹原住民深厚的文化;還是來到彰化溪州的田埂邊,和長輩一起赤腳踏在農村的土地上,帶小朋友認識農村的趣事。在台灣許多角落,有不少的充滿熱血的年輕人正在嘗試開創不同的方法讓社區與文化找到全新的詮釋。
在台灣這片土地上有無數美好的事物值得我們珍惜,但我們在無意之間忽視了,5月16日至5月19日期間,文化部於華山文創園區西5-1、5-2館的「青春。田野。菜市場」特展,集結「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社區營造青銀合創實驗方案」、「原住民村落文化發展計畫」的 20 個社造與村落行動執行團隊, 邀請您來聽聽青年說故事,一起來體會家鄉的美好。

本次參展組別/攤位:
(一) 市場魚菜舖:在南方澳的海味生活 /來去離島住一晚。我在望安有個家/ 苑裡菜市場交響曲/ 埕市快閃
(二) 市場小吃土產部:新竹沒說你不知道/ 真新化大冒險/ 新嘉義座/ 鹽地裡冒出來的蘆筍是銀色的 !
(三) 純。文化理容院:回桃看藝術節:中壢五號倉庫藝文基地/嘉有老木工作隊/Mingalar Par緬甸街/坤甸味咖啡屋
(四) 部落雜貨舖:原舞者/ 逐鹿豐華樂事集/ 都蘭部落深耕
(五) 市場管委會:長輩活教室/赤腳游濁水膏土/青。銀PLAY-新港社區傳家寶/咱兜萬華
(六) 何美金修改衣服/換拉鍊:猴硐生態教育園區
活動網址:https://youthgo.moc.gov.tw/home

第四區 部落雜貨舖
- 都蘭部落深耕計畫:
都蘭,是東海岸最古老的部落之一,蘊含著豐富的人文與歷史,以及優美的樂舞與歌謠,而世居於此的阿美族人依舊延續著祖先們傳承至今的年齡階級制度,並以此支撐著村落裡大大小小的公共事務,是現今阿美族部落的年齡組織中保存最完整與最穩固者之一。 近幾年來,部落意識在青年世代中逐漸發酵,都蘭部落深耕計畫希望凝聚青年,讓大家重新找回對部落的認同,將深厚的在地文化底蘊成為骨肉的一部分,目前由於生活型態與環境的改變,我們已無法再重回過往的傳統生活模式,身邊的耆老與長輩也漸漸步入凋零,對於傳統文化的保存與教育應該採取更積極的態度,才能夠讓都蘭部落珍貴的文化資產繼續綿延傳承。 走吧,跟著我們一起回家,在我們自己的土地上『回家』。 - 逐鹿豐華樂事集:
在南投縣魚池鄉有一群人數不多的原住民族住在美麗的山水之間,他們曾經擁有許多聚落、林地與獵場,但因為接二連三的族群衝突,讓他們的傳統領域與文化生活逐漸消失,為了改善部落目前的困境,這群卲族的族人決定一起保存與復育珍貴的文化,舉辦智慧創作保存工作坊、推廣部落教育、培養邵族工藝師與文化工作者,希望能讓邵族的孩子跟著村落一起成長,找回屬於原住民傳統的生活方式,鼓勵青年回流,一起為自己的族群發聲。 - 原舞者:
原住民族舞團「原舞者」創立於1991年,多年來經由田野採集的方式,謙卑的向部落請益,以傳承、推廣原住民族樂舞文化為目標。並透過教學、研習、創作、展演及出版,促進原住民族樂舞文化的發展,並與世界接軌。「原舞者」的成員們背後承載、成就的能動性來自歷久猶存的原住民族傳統祭儀樂舞,從古老的文化技藝汲取來自島嶼的美與記憶。「原舞者」作為原住民族傳統祭儀樂舞」傳承與演出的中介載體,種種具有歷史記憶的展演內涵都使「原舞者」及其原住民族傳統祭儀樂舞文化母體,猶如一瓶陳年「老酒」,有著時間釀的濃醇熾烈,溫存而深幽。

第五區 市場管委會
- 長輩活教室:
當村子裡面只剩下老人與狗的時候,村落如何繼續?當青年返鄉無依無靠,也沒有能力時,又要如何在自己的家鄉生活?當我們的教育明顯的不利於鄉村地區的孩子時,我們又該如何從教育談及階級的翻轉?從24年的社區營造經驗中,我們重新以青年的思維與實踐,協助青年返鄉之社區實踐與創業工作,陪伴青年在返鄉的過程中發展創意,實踐地方,面對社區問題、解決社區問題。 - 赤腳遊濁水膏土:
一個完整的農村存續,除優良生產,更需建置整體產業鏈,並與城市形成良好互惠的平衡互動發展,邁向友善農鄉、城鄉共好的社會前進。一群年輕人自2010年來到彰化溪州耕耘,從『生態農業』、『在地文化』出發,經營地方的空間、產業、文化等面向;凝聚與滾動在地,與地方農民共同建構友善產業、與跨域青年夥伴創造農村多元工作,帶領農村的大家與社會大眾進行對話。由濁水溪沖積而成的溪州,腳踏的每一吋濁水膏土,都是這裡風土與文化,歡迎更多不熟悉農村文化的朋友赤腳踏上這片土地、感受台灣農村的文化。 - 青‧銀PLAY─新港社區傳家寶:
新港文教基金會30年來不斷致力於新港與溪口共計25個社區村落的社區營造計畫,透過理念宣導、人才培育、組織營造、具體行動等步驟,帶領大家一同面對高齡化、青年人口外流、數位落差嚴重、資源不足的困難。以資源平台的角色,透過青年的陪伴、傾聽、紀錄與編輯,採擷銀髮族的生活記憶與生命智慧,共創社區傳家寶與身體藝術寶藏。並透過展示、保存、轉化為社區放伴‧新港走讀之分享、桌遊、數位媒體、小旅行、導覽解說、體驗、工作假期等。未來希望與更多在地的組織合作,兩年辦理一次新港青銀藝術祭,成為青銀共創之品牌經營。 - 咱兜萬華:
小小市民文化創意有限公司主要致力於社區營造工作,近幾年來藉由社區多元資源的整合與串連,協助社區營造從多元角度向下扎根,並且打造屬於社區自己的學習產業鏈。這一次的展覽希望能帶領大家認識歷史悠久的萬華,分享目前在人文、歷史、文化、產業等面向的努力,一起了解為自己社區打造地方產業鏈的方法, 希望能讓「社區」成為城市經營的發展單位,讓人與人的關係,重新因為共同記憶以及共好的目標重新連結,一起為了美好的未來努力。

第六區 何美金/修改衣服、換拉鍊
- 猴硐生態教育園區:
青年進駐了因土石流荒廢的國小校區「推廣友善環境的生活方式」,在文化部青村計畫支持下,建置社區書屋、步道驛棧、共食廚房、野菜園、綠色工藝教室、土石流教育區等活化空間,希望用行動,建構樸實的生活可能。此次策展主題,希望轉化受補助計畫中「推廣友善環境的生活方式」這個信念,推廣綠色生活的同時,也讓大家看見廢棄的公共校園內,其實藏有許多活力與可能。故以「女工裁縫店」作為主題,轉化印象成為「傳統市場中的綠色maker space」,將會透過一系列工作坊,讓大家感受過往社會自己選布/設計布製品的生活感動,也把計畫中環保減塑/DIY手作的信念帶入策展中。「何美金」則是模仿傳統縫衣店把職人名字大辣辣秀出來的傳統,也為了致敬展覽時期母親節的意象,何美金為參展人母親之名。現場除了計畫展板外,會有「竹吸管/蜂蠟布手作」、「衣服圖書館交換活動」、「金工舊衣飾品DIY」、「猴硐廢校養的鵪鶉蛋,親子鬆餅DIY」。
Recommended Posts

【主編專欄】老師,我真的找不到方向怎麼辦。引導學習冷感的定向大絕招
1 月 17, 2020

三十年如一日 金馬認證旗袍大師 陳忠信
12 月 13, 2019

平面設計師薪資成長緩慢 2019 年菲律賓薪水已追上台灣
3 月 25,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