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價值的青春市集。「青春。田野。菜市場」5/16-19 華山相聚

分享價值的青春市集。「青春。田野。菜市場」5/16-19 華山相聚

臺灣從古至今因為不同時期的人口移入,形成多元的文化信仰生活圈,這些生活圈遍佈台灣各地。人們為了與不同的地貌與環境共存,發展為各式各樣的生活型態、習俗思想、人文景觀等,成為台灣獨特的文化樣貌與價值。但在近兩百年人口與產業結構的變化,逐漸面臨人口與文化的流失,但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力量與地方共同合作,運用科技、自身專業與更具有兼容性的價值論述,拾起文化傳承與再生的重任。

文化部從 20 多年前開始致力於社區營造推動,從理念推廣、人才培育到文化保存,在各地找到對於地方文化具有熱誠的青年參與。運用年輕人的想像力和行動力,突破與改變舊社區所面臨的困境,如今成功凝聚了許多不同世代與文化的社區夥伴共創社區專案。因此,今年五月(5/16-5/19),文化部邀請了 20 個努力經營社造與村落行動的執行團隊,有部落、有漁村,有些關注社區的照顧系統問題,或是地方產業的再造,並以「青春。田野。菜市場」為主題,在華山 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策展。希望邀請其他對於地方議題有興趣的民眾,與從全台各地的實戰青年交流,分享對於生活所在地方的期待或願景,並期待有更多年輕人回頭參與自己故鄉的社區行動。

青年團隊的實踐議題非常多元,包含社區藝術陪伴、農村文化傳承、地方產業內容、銀髮共創服務、海洋教育推廣、老街文化再生,以及許多城市及部落議題的價值重構,嘗試改變的可能。展館分成「市場魚菜舖」、「市場小吃土產部」、「純。文化理容院」、「部落雜貨舖」、「市場管委會」及「何美金修改衣服/換拉鍊」等六個展區的互動攤位。透過青年新世代的視角,看到傳統文化的美好新價值。

此次特展除了為期四天的互動攤位,並設置田野沙龍展區辦理「社會設計—青村地域活化的想像」、「青.銀沙龍—市場裡的管委會幫幫忙?!」、「部落原動力–『返本」與『開新』」、「青年社造參與—深耕地方起手式與發展」、「老屋再生的N種可能」等多場講座,展開議題對話。更邀請大人小孩一起參與限額體驗工作坊,有ㄨㄟˇ!迷你大漁旗、杯墊編織、環保竹吸管、製作自己的生命圖像等(邊手作邊交換故事)。另工作坊採線上預約制,歡迎於青年村落文化行動官網報名!

本次參展組別/攤位:

(一) 市場魚菜舖:在南方澳的海味生活 /來去離島住一晚。我在望安有個家/ 苑裡菜市場交響曲/ 埕市快閃 
(二) 市場小吃土產部:新竹沒說你不知道/ 真新化大冒險/ 新嘉義座/ 鹽地裡冒出來的蘆筍是銀色的 !
(三) 純。文化理容院:回桃看藝術節:中壢五號倉庫藝文基地/嘉有老木工作隊/Mingalar Par緬甸街/坤甸味咖啡屋
(四) 部落雜貨舖:原舞者/ 逐鹿豐華樂事集/ 都蘭部落深耕
(五) 市場管委會:長輩活教室/赤腳游濁水膏土/青。銀PLAY-新港社區傳家寶/咱兜萬華
(六) 何美金修改衣服/換拉鍊:猴硐生態教育園區

活動網址:https://youthgo.moc.gov.tw/home

南方澳的海味生活團隊

展場精選團隊介紹!

第一區 市場魚菜舖

  1. 在南方澳的海味生活:
    海裡的魚類日益減少,取而代之是大量的人造廢棄物,除了減塑還有什麼出路?2017年,鄭雅嬬、蔡宛伶、謝昇龍三位完全不熟悉漁業和海鮮的夥伴,發起了深耕南方澳的計畫,以田野調查爲基礎,規劃漁港旅行講座、書寫漁村生活分享、發行圖文作品,在青年人口大量流失的現代漁村,讓更多人認識南方澳漁港、漁業和漁工的現況。從零開始,由都市進入漁村,一路上有不少挑戰,但漁村的迷人之處,讓人進去就回不去了。來聽聽「在南方澳的海味生活」的故事吧,也許你也會愛上這個充滿冒險故事的小島漁村。
  2. 來去離島住一晚,我在望安有個家:
    七年前,歐北來團隊因緣際會下接觸澎湖望安鄉,看到了澎湖漁村生活的智慧、豐富的生態,找到許多驚喜與感動,但也發現美麗背後的社會問題。人口外流、海洋文化出現斷層,及接觸海廢污染、漁業濫捕等議題,於是下定決心留下來,與當地一起探索新的可能性與尋求解決方案。為了讓海洋教育可以落實,團隊與學校合作,建立親海社團推動當地海洋教育;與不同的社區串連,發起長天數、跨島、跨城鎮的深度互動體驗,帶領遊客深入當地生活,與在地耆老交流學習。為了推動友善土地生產、海洋資源永續的農漁產品,新的食育品牌—朝禾匯即將推出,未來將透過外銷及相關課程活動,提升消費者對環境的意識與認同。
  3. 苑裡菜市場交響曲:
    每個地方的菜市場,都有在地庶民生活記憶的深刻烙印,是認識地方的最好入口。在苑裡菜市場,一百多年以來,人們交換的不只是物質上的財貨,更是在地知識、生活情報和人情味。2018年9月,一場大火染紅了老市場的清晨,雖然燒掉了市場的一部分,但也點燃了攤商和在地青年對於地方歷史書寫的行動,不但促成了市場的歷史建築登錄,也整理出許多市場文物,持續傳承小鎮的記憶。在這次的展覽期間,苑裡掀海風團隊將帶來苑裡菜市場的生猛叫賣聲、浴火重生的庶民記憶展,以及市場周遭的人文風景,讓觀展的朋友深刻感受到苑裡人的多元記憶。
  4. 埕市快閃:
    在台灣有許多的市場逐漸面臨新的消費型態挑戰,也開始有了許多不同的改造計畫,讓一些乏人問津的市場透過創意計畫能逐漸地活絡起來。但是如果僅靠活動的方式帶動人潮,缺乏可能性與永續性的發展規劃,綻放出美麗的火花也會稍縱即逝。於是叁捌地方生活決定以鹽埕第一公有市場為據點,並為其設定一個實際的定位與一種具永續性的經營模式「青銀共市」。重新打造蕭條、冷清的市場場域,讓那些滿懷熱忱、擁有創業夢的年輕人加入舊市場,讓市場成為一個現代的創業踏板。市場裡有了年輕人的創意與活力進駐,加上銀髮攤主們的智慧經驗,達到青銀共市、共事,更有共識。「埕市快閃」,把這座市場濃縮成一個攤位,帶到各地快閃呈現,為各界展示著過去發生的集體記憶與我們對這座市場的未來想像。
阮劇團,在2018年正式成立,創立在地小劇場「新嘉義座」

第二區 市場小吃土產部

  1. 新竹沒說你不知道:
    大家對於新竹的印象是什麼呢?科學園區、貢丸、米粉?其實新竹有很多不同的面貌,卻時常被人忽略。族群豐富的新竹有許多移入人口,是許多人的「新故鄉」,但由於過去居民缺乏適合的平台來認識城市的文化與歷史,許多人僅僅是「居住」而非「生活」在這座城市,甚至有許多科學園區從業人員的生活所見、腦中所想,是「離矽谷更近、離新竹舊城區更遠」。見域工作室在數年前落腳新竹,創辦了《貢丸湯》雜誌,多年來利用出版、導覽等方式,帶大家認識每天走過路過、天天錯過的新竹驚奇,幫助大家重新愛上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
  2. 真新化大冒險:
    臺南新化老街故事博物館座落於台南新化舊街,除了一棟棟立面精美的街屋佇立兩側以外,也有不少舊台南的文化發展足跡。在地社區團隊希望藉由策展來呈現出新化地區,因為地理位置於市區與山區交界,所形成的獨特生活風貌。熱絡、重現過往新化老街的交易集散買賣、物產富饒的生活感,讓在地居民與前來的遊客以過去繁華的樣貌和記憶,來認識台灣古今的變遷及延伸,進而延續傳承我們想體現的生活。
  3. 新嘉義座:
    2003返鄉創團,以嘉義為基地的阮劇團,在2018年正式成立,由劇團自負盈虧的小劇場「新嘉義座」,希望能打造一個平易近人的劇場空間,以「嘉義居民的文化轉運站」自詡,提升常民接觸表演藝術的可能。結合嘉義地區的青年人才培訓、台語文化深耕,除了講座、課程、戲劇體驗至戲劇排練/演出外,更匯聚鄰近里民的藝文與生活空間,為嘉義帶來嶄新的年輕力量。也嘗試成為,以「社區價值」為核心營運的藝術劇場。  
  4. 鹽地裡冒出來的蘆筍是銀色的!
    在台南西北邊,有個威風凜凜的地名—將軍。在這裡有農村、有漁村,還有獨冠全台的網室蘆筍產業,生產出大量的蘆筍下腳料。但是隨著都市化發展,農村的資源大量集中於城市,而將軍的蘆筍下腳料就跟社區裡大部分的長輩一樣,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與價值。為此,有群年輕人開創了「銀蘆筍-銀髮長輩的幸福蘆筍」,讓銀髮長輩處理蘆筍下腳料,讓下腳料華麗變身為廚房裡的不浪費食材。結合地方智慧、文學、鹽分地帶的獨特文化以及百年老厝,年輕人與長輩攜手合作,希望為將軍踏出一條青銀共創的地利小食之路。
以玉山旅社為基地的「嘉有老木工作隊

第三區 純。文化理容院

  1. 回桃看藝術節:中壢五號倉庫藝文基地:
    回桃藝術節自2015年起,已舉辦了三屆,跳脫官方色彩與習慣,讓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創作人用作品和社會對話,希望透過微小的力量,串聯成更大的能量,用藝術行動參與社會,並透過藝術的力量讓更多人看到與關注這些議題。歷經文資保存及市場拆遷等議題,2017年,『回桃看淘氣藝術節:中壢五號倉庫藝文實踐基地』,策展以「淘氣」為概念,邀請視覺與表演藝術創作人以作品與群眾溝通,舉辦包括《公部門風格海報設計大賽》、《淘氣估價王》、《倉庫文資小論壇》共計21檔展演與活動。更在中壢執行藝術進駐鐵道倉庫空間的策展行動,藉由空間再造,在此實驗各種型式文化、藝術、創意,進一步開拓在地居民對於倉庫活用的可能性。『想要什麼樣的藝文環境,就動手蓋一個。』是初衷,也是唯一的動力與信念。
  2. 嘉有老木工作隊:
    嘉義市因為與阿里山林業的關係,木業成為城市裡重要的文化,有許多老木頭、老木屋、木工廠,和各式各樣相關的技藝與文化。「嘉有老木工作隊」深耕在地,從木建築理論到老屋修繕實作體驗,從老文化尋訪到親手製作,希望大家能夠愛老木,如同珍愛老母。今年嘉有老木工作隊透過「老店‧老技藝」調查讀書會,尋訪嘉義在地傳統技藝老師傅,以木藝、竹藝、紙藝、布藝、編織為主題,在八月期間會有一系列的展覽、市集與藝術手作課程,除了華山的文化擺攤外,也歡迎大家八月走訪嘉義!
  3. Mingalar par緬甸街:
    出生於緬甸北部的楊萬利,因為自己獨特的文化背景,很喜歡帶著好奇的朋友,帶領大家一起探索位於中和華新街上的滇緬飲食與文化,而位於新北市中和區的華新街是首選。華新街又稱緬甸街,是位於新北中和的緬甸移民聚落。2018年,楊萬利放下原本的工作創辦「Mingalar par緬甸街」社區報,希望藉由媒體的力量紀錄社區的共同記憶與流動,以在地人的角度觀看與書寫,透過地方刊物、導覽活動,介紹這個對台灣仍是陌生之地的小緬甸,希望能搭起台灣與緬甸社群的文化橋樑,讓更多人發現多元文化的美好。
  4. 坤甸咖啡屋:
    中壢地區有不少的印尼客家人,從坤甸來到台灣的這群客家人,因為台灣地方特色與物產與印尼的差異,在客家料理上,看似一樣的外貌卻又各自擁有韻味,可以找出許多不一樣的故事。因此從食材、原料,可以進一步來了解兩地客家人如何應用,發現背後的意涵。希望大家有機會知道他們的故事,並,讓他們知道自己故事的價值,成為一個友善外配的行動方案。
Shar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