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專欄】斜槓才不是雜而不精、無所不專。從遷移到跨越的新世代人才

【主編專欄】斜槓才不是雜而不精、無所不專。從遷移到跨越的新世代人才

文/趙浩宏 (職人主編/無界塾專任教師)

想必大家都聽過「斜槓青年」四個字吧?還是你正剛好要朝向斜槓人生邁進呢?

近幾年來,隨著各種網路工具平台、學習平台的出現,越來越多年青人開始嚮往仰賴不同專業來拓展自己的就業與生活,「斜槓人生」成為許多人所期盼的生活模式,就算不是自由接案與創業工作者,許多在職的年輕小資族也嘗試發展自己的副業,找到更多收入來源,甚至當作漸進式轉職的過渡期。

畢竟,這年頭正值社會新鮮人階段的七八年級生普遍經歷過一段放棄興趣、專注學歷、追求抱負的價值觀壓抑,有高比例的社會新鮮人對於自己的工作缺乏熱情,於是產生了一股熱潮,希望藉由「斜槓」的生涯發展,走出低薪、低熱情的消磨人生。

【從「遷移」到「跨越」,無邊界職業生涯】

但所謂的「斜槓」真的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嗎?

其實早在 1994 年,專門研究組織與勞動力的學者 Michael B. Arthur 就已經提出了無邊界職業生涯(Boundaryless career)的研究,1990年代,他發現全球化與高度競爭下,勞工的樣態已經大不如從前的單一分工與單向發展。而是開始進行跨領域學習與職業結構的根本變遷。

他研究了不同領域裡最具有競爭優勢的工作者發現,聰明的勞工會跳脫當下,選多領域學習,看重長期發展,才能在日益開放與競爭的多元社會裡找到最合適的脈絡。

跳脫傳統的生涯想像,無邊界職業生涯重視的是就業能力(employability)的多元提升,並藉此找到更彈性的升遷與轉職機會來替代傳統長期雇佣保證,並且從單一領域公司的「遷移」轉換成不同領域的「跨越」。

其實仔細看看二、三十年前的台灣也是如此,台灣引以為傲的中小企業經濟就是由這樣一群人在多元能力與資源的整合下逐步開創,許多科技公司的第一代共同創辦人與技術人員都同時涉略機械、電子、材料,然後補足了企管、企劃與人力資源的專業知識以後成功創業,甚至有許多老闆在有一些餘力以後開始跨足藝術鑑賞、國際代理、地政,用專業堆疊穩固自己的社經地位。

但是為什麼在這樣的成功脈絡下多元發展的「斜槓」精神卻在近 10 年的教育與勞動發展下看起來如此新奇?

【臺灣比起西方社會擁有更好的斜槓發展性】

「斜杠青年」這個看似很新的概念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 (Marci Alboher) 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她提出了「Slash」一詞詮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於「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是選擇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而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杠來介紹自己的多元身份,希望身邊的人能看到他們的多元專業。

例如歌手出生的吳宗憲,從 1990 年從歌手跨足綜藝主持以後,幾乎每一年都至少跨越三個領域,主持人/歌手/唱片製作/作曲/填詞/演員/導演/編劇/商人/監製,畢竟在他出名以前就同時在西餐廳唱歌,而且正職是在證券公司當營業員。目前正值事業高峰的他更是多元領域跨足,經營房產、商場、健身房、出版社、餐廳、唱片公司和藝人經紀,對他來說「跨領域」已經內化在他的生活之中。

跨領域本來就是多功型工作者的常態,在台灣一直為數都不少。

但其實比起西方工業化發展下,大企業強調專業分工的勞動力市場生態,台灣因為有著非常成熟的中小企業經濟環境,產業變化快而且多元,使得許多公司的老闆與員工都必須身兼多職,或是在職涯上做過非常多不同領域的工作,使得「斜槓」一詞雖然新穎,但「斜槓」事實早已發展至少四十年。

只不過我們的教育環境依然沒有跟上趨勢,除了入學管道多元以外,在學校內的教學方式、分數評價能力與成就感的取得都十分單一,使得七八年級生在課業成績與個人專長的發展上被迫選擇犧牲,但事實上在無邊界職業生涯(Boundaryless career)的思考脈絡下,要成為一個快樂工作人,必須依據自己的心性與性向多元發展,在學習當下要知道自己的需求,然後望向未來,規劃屬於自己的個人化學習路徑。有時候興趣比課業更適合專注練習,發展成為專業。

【站穩專業,維繫熱情,保持好奇】

成為斜槓工作者雖然成為許多人所嚮往的目標,但多數成功的斜槓工作者可能從來沒有把「成為斜槓工作者」當作生涯規劃的主題,多半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他們通常都有著一些共同的特質,有著清楚的目標與持之以恆的堅持,不然斜槓可能弄巧成拙,結果一事無成。

#擁有專業最重要

無論在什麼領域都一樣,站穩一個專業是十分重要的,斜槓工作者絕對不等同於「兼很多差」,如果沒有一個基礎的專業與難以輕易取代的技術,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搖搖欲墜、沒有保障。最後還是會為了穩定生活回去找一份追求穩定但低發展性的工作。

雖然仰賴很多兼差或是接案和成功的斜槓工作者、在家工作者一樣,過著彈性工作 (Flexible Work Arrangements)的生活,但在專業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很有可能在工時彈性、地點彈性、工作強度彈性以外,薪資也會很彈性,不知不覺成為削價競爭下的犧牲者,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日子,難以維持。
  
假使自己一堆頭銜,但樣樣做樣樣不專精,那麼真正好的專案可能永遠不會找上門。甚至雜而不精的評價反而卻壞了自己的名聲。

#環繞著主幹的多元專業

除了擁有本科專業以外,能夠自由決定生活方式的人多半有個共同特質,就是擁有豐富的人生和多元的專業。

因為會過日子、會交朋友,擁有自己獨立的心性,讓成功的人對於自己的能力也有著更多的想法,慢慢把自己喜歡的事情結合在自己的專業與生活,把興趣變成專業,設計成課程、發展事業、找到同好,為自己行銷。

但知道自己最喜歡什麼興趣、要先後發展哪條專業主線很重要,唯有對自己有夠多掌握的人,才能有效率的運用有限的時間做很多不同專業的提升,不然開啟太多毫無相關的支線,只會讓自己過勞。

所以有些喜好就讓他好好當成自己生活情趣的一部分就好。但要如何拿捏與取捨,必須好好聆聽自己的心,練習後設思維,在領域內外轉換情境分析。

#維繫熱情與快樂

誰說興趣變成專業就不再快樂了

無論什麼類型的喜好,都可能發展成讓自己無怨無悔的專業,也許有些斜槓工作者一開始之所以會踏上這條路的原因就是因為自己熱愛的領域在台灣並沒有太好的工作機會。但如果我們今天是選了一個消耗自己專業尊嚴或是一個疲勞卻毫無興趣的工作來養自己的夢想。被說服放棄也是一件遲早的事情。

所以自己熱愛的第二專長培養很重要,用第二專長來支持夢想,絕對比去打工賣肝更有機會成功。

例如有一些大型陶藝創作者會用接案商品設計、製作好賣的生活陶(杯子、盤子、擺飾)或是其他手工藝來增加自己藝術品販售與文化部補助之外的額外收入,之前的訪談就有認識一位台南藝術大學畢業的藝術家,雖然才剛畢業一年,也還是能在政府補助與藝術品販售外維持 3 萬左右的基本收入,如果創作越趨成熟,技術持續精進,他的陶藝事業肯定能有很棒的生活品質。

#永遠保持好奇

保持好奇是讓自己不斷學習的關鍵,在高度競爭的社會裡,若想要持續擁有足夠的競爭力,必須要不間斷地充實自己,學習新知。但在體制化的教育系統裡,許多學生逐漸對於學習失去熱情,將目的單純指向考取高分、取得學歷,對於很多事物缺乏感受力與好奇心,自然而然很容易成為缺乏創造力、沒有企圖心的勞動者。

但過往這些成功跨領域的工作者多半都有著相同的特質,那就是充滿好奇,對於未知的領域更願意嘗試,讓思想不被綑綁,冷靜心性,有計劃的提升自家的核心能力,隨時做好在自己的領域一展身手的機會。

【學校、家庭與社會的支持】

與時俱進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是在目前的勞動力現場,員工沒有熱情,老闆嫌棄畢業生難用,讓「斜槓青年」四個字來到台灣後反而成為年輕人希望逃離大公司束縛的出口。

可是當大學畢業生所擁有的學歷專業與他的興趣毫無相關時,雖然嚮往成為自由的斜槓工作者,但下一步在哪裡總是毫無頭緒,最後可能只是再度複製了幾年前盲從選填科系的錯誤,在非常有限的生活經驗中,選了一個大家都可能會選的抉擇。

所以面對截然不同的全球勞動力結構,從家庭到學校都應該跳脫制式化教育的價值觀,幫助孩子的學習環繞著他的個人特質與興趣發展多元專業,幫助他釐清自己的喜好,養成為自己規劃學習計畫的能力,探索不同領域的事情,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Shar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