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專欄:「媽,我就不適合唸書,我要唸高職。」小心對學習畏懼的生涯選擇

by 趙 浩宏
文/趙浩宏
走進諮商室,孩子的眼神不斷閃爍,在我準備開口說明來意之前,他趕緊先發制人,表示他的原則「反正我就是不會讀書,不要念高中,我要學習一技之長,半工半讀。」
在輔導場域裡面,體制內受傷的孩子比比皆是,為了在低成就的分數遊戲外找到信心,他們開始尋找對自己有利的論述幫自己解套,在當代學生之間最常討論的就是相對於學歷主義的「讀書無用論」,如同那些嚮往考進高分大學的學生對於「分數-學歷-好職缺」的生涯脈絡想像,在體制內得不到學習成就感的孩子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出路,他們通常會先以許多大學生沒有專業為由幫助自己建立信心,然後以那些提早就業、擁有一技之長的職人當作楷模,認為讀書不那麼重要,擁有一個無法被取代的專業更重要。但不同於許多真實成功的案例,他們的選擇不是建築在特定事物的熱情上,而是對於讀書考試的排斥與畏懼。他們誤解了職人之所以能夠擁有一席之地以前,多年付出的血汗與驅動他們持之以恆的熱情,那失敗只會離這些孩子越來越近。
有些孩子在找比自己更失敗的人自我慰藉,有些則在找尋必須追逐的成功當借鏡。
三個不念高中的理由:排斥學習
「進去高中只會死讀書,很多東西根本用不到。」孩子超愛說,但每次我都忍不住反問,你怎麼「活」讀書?
隨著在台灣各地諮商輔導的所聞所見,我發現那些下定決心要就讀技職(或者說是不要唸高中)的孩子有三個主要的理由,一個是對於某種職業志向的渴望、再者是家長與關鍵他人的鼓勵,第三類則是對於高中讀書環境的排斥,當然許多孩子有複數理由,但至少九成的學生都對於充斥考試與排名的學習感到厭惡,甚至因為自己的成績而接受身上的負面標籤,在晤談過程中用自己是「壞學生」、「懶惰的學生」自稱,而這些標籤多半來自老師與父母,也加深了他對讀書的憎恨。
遺憾的是,在臺灣教育體制內受傷的孩子人數之多,讓人難以想像,而且這些下定決心要遠離高中的學生多半都是屬於第三類型的孩子,對於高中讀書環境非常排斥。他們不但對於文字與練習感到排斥,對未來也多半沒有什麼具體方向、沈迷於網路使用、一打開課本就嗜睡症發作、無法專注閱讀,而且時常因為「虛度光陰」和家人起衝突、遭受羞辱。
雖然確定自己要選擇高職,但是因為他們的學習熱誠與對於新知的好奇都被體制內教育和不健康的家庭環境給消磨掉,所以當我問他要唸高中還高職時,他可以很快速說出自己要唸高職的選擇,但當問他那要念什麼科目、什麼群科時,他多半會回答「不知道」,或是選一個「感覺上」很有趣的職業,用簡單不慎思考的方式作出決定。
我不喜歡唸書,但我喜歡旅遊,而且比較活潑,所以我選觀旅科。

動機不健全的學生只會為失敗找藉口
建立在被教育系統傷害下所產生學習畏懼的孩子,真的能在進入新的專業領域後持之以恆的練習嗎?
答案八成是無法,他們會越來越習慣於逃避和為自己找藉口,因為從小到大累積的無力感讓他們只剩下這兩條路。如果遇到了只會施壓卻無法幫助孩子釐清現況的師長,一直揭露自己的瘡疤,最後孩子容易越來越失去信心,覺得「反正我就是比較差,做什麼都一樣」,最後,眼光只剩下打工賺錢玩樂,他們寧願接受服務業的低薪高工時,滿足眼前的慾望,也不想再思考五年後、十年後的自己何去何從。
「我白天當店員、晚上去夜市、假日有時候還會兼差,我為什麼要花時間去幫師傅打雜掃地。我這樣還快要四萬,比剛轉正職的學長還要多一萬。」
回到生涯輔導策略上,我們必須從學習動機重新開始下手。在討論策略上,學習動機當然可以有純粹的收入慾望,但當專業尊嚴、價值觀與對於幸福感的想像從生涯規劃上拿掉以後,慾望為主要動能的動機結構會有許多不同層次的慾望在青春期的時候進場拉扯,像是戀愛、手機遊戲、朋友聚會、聚眾結社,當這些慾望所帶來的成就感遠大於學習的時候,他的學習動機會開始越來越脆弱,畢竟在分數為主導的學習成就模式下,多數學生無法取得高名次的認同,這是分數排名加上標準化學習制度下的瑕疵,所以孩子自然而然會被手機遊戲與人際交往給吸引走,他們無法在老師發考卷的時候被肯定(甚至被嘲笑),所以他只好表現出毫不在意的樣子,然後從手機遊戲裡面得到「Combo」,受到遊戲機制中不斷向上提升的等級、裝備、排名、skin、解任務給吸引。畢竟在虛擬世界裡,挫敗可以很快被轉移,而且在遊戲中碰壁無所謂,重灌一個或是偷偷花錢買裝備就好。但在學校裡,一但大幅度落後,對於學科喪失熱情,剩下的選擇並不多。
所以從小就脫離人格與價值討論的孩子,一但在消磨好奇心的體制教育內失利,就很容易迷惘,容易受到誘惑。所以他們需要接受更完整的思考練習與價值觀重建,學習用更多元的面向為自己以及這個社會著想ㄇ
提早陪伴孩子思考、學習選擇,父母需要更用心
藉由陪伴與溝通讓孩子認識自己,學習為自己的目標設定方向與做出選擇比什麼都重要,也是家長應該負起的教養責任。
用心陪伴孩子的家長,其實從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可以發現小孩的獨特性,從他們喜歡看的書、愛玩的玩具、產生熱情的體驗都可以找到許多有用的線索,只要假日多花點時間帶他去外頭走走,讓孩子接觸不同的知識領域,就能幫助孩子的好奇心逐漸轉換成學習動能。千萬不要從小就把算數、英文、寫作等已經學科化的課程太早放進他的生活,干擾他的學習天性,讓學習的習慣從自己的求知慾望滋長,才能培養好的學習動機。
除此之外,在生活中「置入選擇」也是一個很實用的方法,例如晚餐要吃什麼?週末要去哪玩?去哪個國家探險?買哪本故事書?想試試看哪種桌遊?要去哪間店瞧瞧?除了養成詢問孩子意見的習慣以外,放入有意義的選擇也很重要,例如對於一個喜歡科學也喜歡生物的孩子,我們可以設計兩個行程詢問他,在跟他說明動物園和天文館現在分別有什麼特展等選項細節以後,再請孩子做抉擇。除了讓他養成為自己設想的習慣,也能幫助他養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的好習慣。
雖然不能保證這樣的學習方式能比填鴨式更有效率,但可以確定的是孩子會養成更好的學習習慣,並且為自己的生涯做更多的設想與準備,當他面臨人生的十字路口時,他可以做出一個不讓家長擔心的決定,並且為這個決定負起責任、持之以恆。
Recommended Posts

【主編專欄】老師,我真的找不到方向怎麼辦。引導學習冷感的定向大絕招
1 月 17, 2020

三十年如一日 金馬認證旗袍大師 陳忠信
12 月 13, 2019

休學創業的自學女孩,區塊鏈公司 Turing Chain 共同創辦人 李婷婷
7 月 14,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