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專欄:讓教育不再因「師」設事,全世界最先進的 PBL 中學 High Tech High

by 職人編輯部
文/ 趙浩宏
今年初,早在2015年1月就上映並且巡演美國 1000 多間學校的教育紀錄片《極有可能成功》(Most Likely to Succeed)在臺灣首次因爲創新教育工作者沈潔伃的中譯版權引進,再度引起教育圈對於美國知名特許學校 High Tech High (HTH) 的討論,反思臺灣的教育環境,以及這些年來新型態學校的運作。
為了研究這兩年來時常協助的自學生以及實驗教育的孩子設定生涯方向以及書寫學習地圖,我也大約在 2016 年開始從一些國外的報導與少數中文資訊中接受到一些有趣的教學經驗,也曾經因為 HTH 的成功而更相信葉丙成教授一直所堅信的理念,認為我們有機會逐漸改變體制內學校,讓更多公立學校老師願意投入以學生為本位的新型態教育,而在這些年來也發現了不少整體教育改善的曙光。完全以學生為本位,老師必須絕對依據學生需求設計課程的 HTH 也算是自己於今年初決定響應葉丙成教授的邀約,加入無界塾、成為專任教師的眾多原因之一。改變巨大的教育體制,並不是機會渺茫的。
真實、公平、自由,美國式的公辦民營
High Tech High (以下簡稱 HTH) 是美國一所完全用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Learning, 簡稱PBL)進行教學的公辦民營特許學校,所有課程都依照學生的需求進行設計,老師只要不符合學校的教學理念,就必須馬上離開。學校採 13 年一貫的方式,涵蓋高中、國中、國小,目前已有 13 所分校,從 2000 年創立至今已經運行 18 年,不因「師」設事的 HTH 成為許多學生和教育工作者想要搶進的學習聖地。
HTH 所設定得三個辦學目標:
著重個別化學習 (Personalization)
連接成人世界 (Adult World Connection)
一般智能的發展 (Common Intellectual Mission)
《極有可能成功》這部紀錄片雖然已經遲了三年才進來臺灣, 但影片中的各種論述與精心打造的學習環境依然讓活在 2018 的我們感到讚嘆,我也與沈潔伃合作辦了兩次影片播映,一次在國北教、一次在我目前從教的無界塾,並且分別和城市浪人張希慈以及葉丙成教授帶領觀眾進行映後論壇,兩場都激起許多討論,對於學習環境以及生涯發展方面有特別多的想法,尤其針對台灣現況教育制度中對於自學生的不友善。
我想看過影片的老師與學生都難以否認,我們的創新教育環境還遠遠落後於美國,無論是師資、硬體設備、培力系統、職場銜接還是整體國家制度與社會風氣。暫且不提臺灣當前創新教育師資的嚴重不足,在當前的臺灣,不但制度依然綁手綁腳,連納稅人基本應得的教育資源都難以回饋到選擇實驗教育機構的孩子身上,相關資源甚至遠低於私立國中小,使得這些多以非營利組織身份運作得機構迫不得已收取相對較高的學費,阻礙大多數小孩的入門資格。
屬於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系統的 HTH,雖然由民間辦學,但完全享有公立學校應有的補助,類似臺灣的「公辦民營」實驗學校,每年由州政府將等同其他公立學校的教學經費撥給由家長團體或私人公司運營的實驗教育學校,優化學校運作效能,也增加學校辦學的彈性、提高教學品質,並且確定每個人都能夠有公平的機會進入這些頂尖的學校。

打破貧窮,打破侷限教育的囚籠
不同於一般以升學為導向的普通學校,在 HTH 的校園裡看不到一層不變如同囚籠般比鄰的方型教室,這裡的教室有些像工廠,有些則像是美術館、練團室、科學研究中心,而且毫無相關的兩種科別的教室會相連並打通,每堂課都由兩個完全不同領域的老師合上,一起設計跨領域專案,可能是電機工程加上戲劇、數學加上室內裝潢、古典文學結合生物科技,用一個又一個有趣的任務取代成績與排名,在 HTH 每個學生都有屬於自己的個人化學習歷程。
有教無類的學校設計,仿照一般公立學校的學生的家庭社經地位結構進行抽籤,與一班公立學校一樣收了各種階級的學生,就是為了確保好的教育資源不只留給有錢人。但無論出生高低,在 HTH 的學生幾乎百分之百都能夠進入大學,其中超過三成都會進入美國的名校,其中 15% 的學生進入 UC.Berkeley,不但擁有全加州最高分的學術能力指標 (Academic Performance Index,簡稱 API),其中 35% 的畢業生甚至是家庭中第一位有能力進入大學的孩子,這個成果額外驚人,真正落實了「教育能夠翻轉階級」的想像。
「學生學習重於教師教學」
在強調「學生學習重於教師教學」的自由校園裡,學習是有趣而且自然發生,這裡沒有人會逼迫孩子唸書,孩子隨著專案練習,自然而然會養成自我要求的習慣,在 HTH 強調跨領域合作的日常生活中,所有人都藉由任務提醒著身邊的人與自己,需要無時無刻進修並且尋找答案,無論學術學問及應用科技均透過團隊合作來完成,校方相信,在未來的社會,擁有團體合作能力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事實上,美國的教育環境和臺灣一樣,同樣面臨了考試升學制度下所造成得「學習冷感」(disengagement)問題,沒有太多人對學習擁有充足的動機與熱情,學習的理由似乎也只剩下考試、升學、應付家長。所以一開始會想要建構一個全 PBL 的學校就是為了讓美國的孩子重新找到學習的快樂,並且培養在當下社會所需要具備的獨立思考能力,並且在試探出生命方向後,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

臺灣突破框架的最後一哩路
近幾年來,臺灣有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家長團體也決定辦校或是加入新型態的學校,了解創新教育理念的家長也快速增長,但比起歐美國家,依然會有很多阻礙,家長的擔憂也時常讓加入新形態教育的家長擔憂,甚至中途放棄,返回體制內。而我自己也從今年二月受到葉丙成教授邀請,加入無界塾,開始花費時間研究台灣當前的實驗教育環境與家長的憂慮,的確看到了許多挑戰,好在無界塾有著快速面對問題並且修正的勇氣,以及一群極富熱情的老師,才能讓幾乎與 HTH 有著相似理念與目標的團隊,運用不到十分之一的校地與預算,嘗試在有限的資源內讓孩子跳脫僵化的社會,成為一個有充足能力與自信面對社會的成功者。
老實說,要改變並不難,HTH 所擁有的教師資源、土地資源、家長臺灣也都有,只不過在臺灣還必須想辦法克服一件事情,那就是打破框架與面對既有包袱的新格局,所以我們必須持續讓民主機制持續運作,多找出有擔當、有腦袋、又有勇氣進行突破的政治家。
責任編輯/ 趙浩宏
Recommended Posts

【主編專欄】老師,我真的找不到方向怎麼辦。引導學習冷感的定向大絕招
1 月 17, 2020

平面設計師薪資成長緩慢 2019 年菲律賓薪水已追上台灣
3 月 25, 2019

【主編專欄】斜槓才不是雜而不精、無所不專。從遷移到跨越的新世代人才
2 月 21,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