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環境創作的台灣最早期設計師 陶玻畫藝術家王紀明

投入環境創作的台灣最早期設計師  陶玻畫藝術家王紀明

文 / 趙浩宏
圖 / 趙浩宏攝

「雖然小時候在麻豆出生,但很早就到台北學藝術,退休後一回來就重新愛上麻豆,然後放棄了臺北的家。我很喜歡綠地和藍色的天空。」

在王紀明位於麻豆代天府附近的住所,有著一大片綠地和造型獨特的住家兼工作室。簡樸的空間每一處都擅發著藝術家的氛圍,門外放著許多陶土和各式各樣的素材,房間裡面則掛著滿滿的「陶玻畫」,都是他近幾年來的創作,利用環保素材,述說著人與土地的故事。

台灣最早期的設計師

高中後就到建材公司當美術印刷設計師兼職製版師的王紀明老師,是台灣最早期的設計師,專職於木材與金屬材料的美術設計,設計了數十年的高級建材的外觀,也在台北的美工科教書。在退休以前的他每天工作都十分忙碌,雖然過去畢業於國立藝專(今台藝大前身)美術科西畫組,和李梅樹等早期的前輩藝術家學習。但忙碌的生活讓他在工作的幾十年裡,幾乎沒有任何時間投入到藝術創作裡頭。

在那個時代建材的美術設計人才非常的稀有,能做的人不多,是有技術門檻的,所以也不太有人能夠承接。所以他一做就做了幾十年到退休,讓新生代的設計師與技術承先啟後,自己則重新開始接觸藝術。重新摸起陶土材質,起初是以最簡單直率的手捏陶為主要創作方式。

「我從一開始從業到五十五歲產業轉型,一直專職在同一件事情上,也是感念自己的老闆對我很好,所以自己也覺得要有情有義,把藝術留在退休後才重新開始。」藝術和設計有很大的差別,但王紀明對於這點建是情都十分熱愛。

日本雜誌的薰陶

因為父母都在永康教書,所以王紀明從小就跟著父親在台南高等農業學校的教師宿舍居住,有事沒事就喜歡到處亂塗鴉,另外更重要的是父母親都是日據時期訓練出來的老師,所以養成了看日本雜誌的習慣,在當時,父母親就很常請他幫忙去當時台南的一間日本雜誌專門租書店租借雜誌回家看。那個年代,日本的雜誌就已經非常精美,尤其在雜誌的前面幾頁彩頁,時常會有各式各樣的藝術文化,成為了小時候印象深刻的藝術啟蒙。

「當時有一本非常經典的叫做《婦人俱樂部》,給女性看的,非常大一本,當時很少人買,都用租的,多半是早期有受到日本教育的知識份子在看,還有一本叫做《傑作俱樂部》,前面幾頁彩頁一定是在推廣日本文化,像是懷石料理、插花、茶道、日本女優,都是一整套的文化藝術。」

當時王紀明老師在這些綜合性刊物裡面看到了許多日本的藝術,受到很多感動,尤其是陶藝。無論是花道、茶道、日本料理的彩色照片裡面,都會有許多精美的花器、餐盤、茶壺,雖然主角是其他的東西,但日本人對於藝術是絲毫不會妥協,肯定要搭配當代最好的藝術品。但在當時,台灣的陶藝根本還沒有發跡,只有一般的工業用窯,也讓他沒有機會嘗試。

輾轉的學習路徑

國中畢業後,王紀明因爲曾經調皮抓麻雀從屋頂掉下來而記憶有些障礙,所以在已經進入考試升學體制下的台灣社會裡面並沒有太多選擇,只能在當時進到自己並不是很喜歡的獸醫科,在經歷了高中很不開心的幾年以後,依循農科的路徑,考進屏東農專的化工科,但是因為完全無法記憶微積分的內容,發現自己真的唸得很痛苦以後,他趕緊畢業,重新申請進入台北藝專,投入藝術的懷抱。

「當時念了獸醫以後就很不喜歡,每天為了解剖在殺東殺西,血淋淋的很受不了。直到後來念了自己喜歡的藝術,生活變得很快活。」

進到台北藝專以後,王紀明終於脫離了過去痛苦的學校生活,每天學習自己喜歡的事情對他來說十分的幸福。說到藝術與創作,王紀明老師傳承了台灣早期本土藝術家的想法,認為「創作」不是什麼高貴的事情,只要有想法就可以找自己喜歡的材質進行藝術創作。

台南的海洋與陶玻畫

當時一個人回到台南的王紀明,只要心裡覺得孤單的時候就會跑到七股、將軍一帶看湛藍的海洋。在當時他非常的熱愛海洋,時常三不五時就到沙攤上漫步散心,然後慢慢發覺台灣海岸線的污染非常嚴重,尤其是垃圾漂流物在台南的沙灘上堆積出一堆堆的廢棄塑膠與玻璃瓶,於是激起了王紀明老師回收利用的想法,決定把玻璃拿來運用在陶藝創作上,把玻璃打碎後製作成釉藥,一方面能夠廢物回收,又能取代市面上有污染成分的化工釉料,減少對於環境的傷害,也能避免藝術創作者對於自己的健康傷害。從此開啟了「陶玻畫」的藝術創作與推廣。

2002年成立工作室以後,王紀明全力推廣及維持大量的個人創作,也不斷開發出不同天然材質的創作結合,像是泥土、沙子、草木灰、青花瓷的破片,並以高溫燒成來加強作品的堅實感及減少能源浪費,而構圖上多是幾何線條與大地色交織,每一寸都充滿著陶藝最原始的原味,展現出一種典雅、惜福、草根的在地特質,讓創作能夠多一些不同的色彩與材質,至今依然不停的開發嘗試、創作與教學,也帶社區裡其他長輩做藝術樂齡活動,希望有朝一日能讓更多人投入親近土壤的創作。

Shar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