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臺三線】「鴨間稻」與鴨子共生的友善農田 劉盛展

by 職人編輯部
文/趙浩宏 攝/趙浩宏
在新竹峨眉的群山之間,有著一位每天都與上百隻鴨子成群結隊一起耕作的農夫,他不使用殺蟲劑與農藥,只是花時間陪伴照顧田裡的鴨子,牠們就會一邊吃掉害蟲與福壽螺,一邊用兩隻腳踩呀踩得,把剛冒芽的雜草給踩回土裡,幫助稻米健康長大。他是劉盛展先生,一位在臺三線上堅持友善環境理念的有機農民。
曾經有著自己的車隊專門運送胚布的劉盛展先生在十幾年前放棄了可以輕鬆擁有穩定收入的公司,回到鄉野之間,就只為了家人所期望的生活而歸隱山林。但歸隱山林的路並不容易,從慣習農業到養蜂,做了許多工作都以失敗告場。直到他回想起小時候家裡養鴨的經驗,於是在民國98年,決定放手一博,與農業學者合作實驗性計畫,以有機的方式飼養鴨子,餵食鴨子有機米,生產有機鴨蛋,然後利用這些野放在田裡的鴨子幫助稻田管理。
劉盛展先生很驕傲地說「那時候全台灣就只有我一個人做,是台灣第一個通過有機認證的鴨農。」

但當台灣第一,一點也不輕鬆。雖然劉盛展先生很快就成功讓有機鴨在峨眉的田裡落地生根,但是回憶起一開始的三年,真的遇到非常多困難。畢竟有機鴨蛋在當時是一個全新的商品,所以完全不知道要賣給誰,而且十幾年前台灣對於有機的認識也還沒有像現在那麼被重視,完全仰賴劉盛展先生對於友善環境的堅持,才逐漸被看到,然後在近幾年的口耳相傳以後,獲得許多同樣關心大自然的消費者主動詢問,如今供不應求。
劉盛展先生所使用的方法其實是源自於先民的耕種智慧,而這種稱為「鴨間稻」的耕種技術,其實最重要的還是他所飼養的鴨子夥伴以及一個友善環境的生活態度,這些鴨子主要分成兩種,分別是用來生蛋的母鴨,以及與番鴨所雜交出來的公土番鴨,又稱河鴨,也因為這些馴化後的鴨子親切人類、較為溫馴,所以可以幫忙巡水田、除去害蟲,幫助稻穗不再需要噴灑農藥傷害環境,而且等稻田120天收成後,土番鴨也長大成肉鴨,也有了額外的經濟價值。
「其實務農的生活很悠閒,有很多自己的時間。」生活如今十分穩定的劉盛展先生已經到了可以退休的年紀,但他望著峨眉四周大量休耕的良田,心裡依然有個願望想在即將退休的日子裡努力,那就是找回熱愛土地的年輕人,讓他們知道務農踏實且快樂的一面。
Recommended Posts

耐用與美觀兼具的高品質原木家具。高仕隆原木傢俱二代傳承 劉泉宏
1 月 07, 2023

插畫的溫柔力量——訪談小路有畫說
1 月 07, 2023

走過三十五年繁華的原木專家。高仕隆原木傢俱 劉家在
11 月 01,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