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設計市場困境。三位雲科女孩的設計力「走走家具」

跳脫設計市場困境。三位雲科女孩的設計力「走走家具」

文/趙浩宏  圖/走走家具提供

為了讓美感與實用性也能同時成為小資族居家生活的一部分,三個剛踏入社會的年輕設計師,在畢業後一起成立了臺灣少見的獨立家具設計品牌,以年輕租屋族為標的,希望用設計為年輕人解決住屋上的困境!

「走走家具」團隊由三個剛進社會的年輕女生組成,由倍儀發起,找來兩位自己在雲科設計研究所的同學璟平與姿廷合作成立家具設計公司。團隊的分工很清楚,各司其職,姿廷負責行銷、對外公關,璟平負責製圖、與工廠溝通,倍儀則專注於設計。

在設計的汪洋中獨立自強
發起人倍儀最早接觸到家具是因為一個台灣工藝研究所的竹編家具技法研究計畫,從那時候開始,她才稍微認識家具。回想起當時,和工藝師溝通的過程中學到很多,尤其當設計遇到傳統工藝時,有許多觀念上的對話需要不斷交流,試著讓師傅去了解設計的目的與設計思維,然後一起突破製作技術上的困難,這也成為日後倍儀能夠找到家具結構設計方向的主因,更是他想要自創品牌,成為家具設計師的起點。

2016年寒假,畢業接案半年多的倍儀逐漸發現目前設計勞動市場的生態不太適合自己,覺得許多公司並不重視設計師,不在乎設計師的想法,只希望能有一個新人趕快進到公司後能做多少事情就做多少事,領一份三萬出頭的薪水要做平面設計、產品開發、展示、攝影、活動文宣、對外的簡報,還要承擔所有感覺跟「美工」有關的雜事,所以後來在維持了一小段獨立接案的時間後就決定自己創業,以自己工業設計的專業自立品牌。

倍儀在一開始有創業想法時就找了同學璟平來討論「租屋族的生活家具」所會面臨的各種問題,在當時,主要依靠接平面設計案維生的倍儀一直認為做平面設計並不是自己的專長,所以在那段時間她也不斷在工作之餘尋找傢俱設計的職缺,不過在真的尋找後才發現台灣好像不是那麼需要家具設計師,台灣並沒有太多自己的家具品牌。

不過倍儀也發現,其實台灣依然有不少設計家具或其他商品的「代設計」的設計師,就像代工一樣,他們有很棒的設計能力,也在世界上獲得不少設計獎,但自己的作品最終卻成為國外知名設計師簽名後的作品。但這不是她想要的,自己設計的作品就該屬於自己。

「在面試時才知道這很普遍,面試官會很委婉的跟你說,這些東西設計完以後會變成別人的設計唷,這就是台灣的生態,從代工變成代設計,許多公司就是專門在做這種事情,就只想要讓知名設計師簽名,只想賣得更貴。」

這些總總原因,讓倍儀越來越想要自己出來嘗試,擁有自己的設計團隊與品牌,於是在2016年三月與璟平、姿廷合夥,設定以家具開發為目標,一起成立公司,打造可以重複拆卸、方便搬家的「走走家具」。

面對問題是設計師的職責
為了能找到好的設計方向,走走家具成立以後先做了一個月的訪調,試圖勾勒出台灣租屋族面臨的問題與對於家具的想法,然後得到了結論要設計出能夠易於搬家、帶著走的傢俱,所以在結構上需要容易拆裝而且可以重複拆裝卻不會耗損。

在得到設計方向後,團隊從四月開始著手設計,一開始先從所有層架類家具的雛形「置物架」開始,試圖確認一個好的結構和卡榫設計是不是在製造出來以後能符合期待。然後接著一個一個挑戰不同的品項,到了八月,一共設計出七件「走走家具」。

「光重複製作新的打樣就花了我們很多時間,每次師傅都要打樣完以後才能告訴我們哪裡有問題,因為這些不同於過往家具結構的設計,連他們自己都不曉得會遇到什麼困難。」

為了讓家具的拆裝能簡單又足夠堅固,走走團隊與工廠的師傅們來來回回交流了無數次,從低螺絲使用、統一螺絲栓點規格、組拆結構設計,到後來的製程細節,沒有任何一個部分可以馬虎,畢竟主打「堅固、耐用」的走走家具必須在一開始就建立口碑,不過一路上都沒有輕鬆過。

「開發新的家具結構的過程中,師傅真的是一直吐槽我們,幾乎每一樣設計圖拿到工廠都會被說不可能。我印象很深刻第一次打樣出來時,師傅看到成果自己笑到快翻過去,說這是果凍家具,一直在那邊搖。」

在不斷調整的過程中,時常遇到傳統傢俱師傅的質疑,不過師傅們笑歸笑,之後還是很仔細地和團隊討論設計以及製作「工差」的問題,一起面對不鎖螺絲的結構要如何不搖晃,研究沒試過的兩個材質在接合時所產生的精準度要如何克服。所以在雛形設計完以後,製圖花了非常多的細度調整,每次都是0.1公釐的精準度在微調。

到了今年一月,走走團終於將八件家具設計並且打樣完成,一共花費十個月的時間為租屋者設計了一整套能兼具美感又實用的質感家具。

對於設計師的創業挑戰
當一個設計師只需要把設計做到完美,但是如果要擁有自己的品牌則要面對許多過去可能在課堂上沒學到的事情,尤其是各式各樣的消費者所帶來的疑問,例如有些消費者會希望床能再大一點、層櫃能有門擋、能有書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習慣,但這些建議也都將成為走走團隊往後設計上的回饋。

除了消費市場的挑戰,在設計與打樣確定後,量產數量的多寡也成為走走團隊初期遇到的挑戰之一。創立獨立設計家具品牌和一般的設計公司最大的不同就在於量產的數量,家具不像其他設計師商品,也許買本書、公仔、文具,甚至是稍微大一點的藝術品都還可以擺放,費用也不貴,但是一組家具卻很難,家具的單價不但較高而且也比較佔空間,所以倉儲和販售時間都需要思考。

而這個問題也考驗了走走團隊,畢竟如果一開始先與工廠訂了太大的量產單,自己也找不到地方囤貨,再加上家具的銷售特性所拉的販售週期較長,所以在一開始希望先做五十組的時候,讓台灣主要都在做外國品牌代工一座便是上千組的老闆覺得很訝異,不過後來為了支持年輕人,而且一起打樣合作了半年的時間,所以工廠老闆願意以最低訂單五十組而且不提升價錢的方式幫助走走家具團隊能減少創業的壓力。

倍儀回憶起這一路上遇到的許多挑戰,除了團隊三人的分工與努力,真的也遇到了很多因為他們的誠懇與堅持而願意給予支持的前輩,或者是在販售初期就鼓勵他們、支持他們的消費者,能走到最近的募資成功,真的得感謝很多前輩的支持。

不過對於倍儀、璟平與姿廷來說,家具的品質要讓消費者感受並且分享出去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往後,走走團隊會積極想辦法讓更多人願意嘗試使用他們的產品,進一步走入國際,讓更多人使用到台灣設計、台灣製造的優質家具。

Shar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