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牌之外》當設計成為生活的日記。平面設計技術銅牌 楊博智

《在金牌之外》當設計成為生活的日記。平面設計技術銅牌 楊博智

文/ 趙浩宏

在台灣,我們時常用狹隘的眼光看待大部份事物,似乎沒有一百分、沒拿到第一名、沒有得到金牌、沒進入第一志願,就沒有太多需要被挖掘的價值。但是在採訪的過程當中,我卻時常看到許多珍貴的故事藏身在那些光輝亮麗之外,而他們的故事比起總是一帆風順或是得到眾人目光的那些第一名也更容易讓我們理解、更容易感同身受,畢竟大部份的我們都不是第一名,大部份的我們都在生命的歷程中不斷學習面對失敗,然後逐步發現,原來血汗換來的經歷與成長可能比起實際的獎勵還要來的珍貴。

楊博智,目前就讀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他熱愛在生活中思考不同的設計可能,也熱愛在比賽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從高二開始,他成為台中高工的選手參與全國技能競賽比平面設計技術,一直到大二依然無法如願取得金牌,以全國第三名的姿態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已經得到他所想要的一切,一起奮鬥的隊友、關心自己的師長、其他參與競賽不同領域的朋友,以及扎實而且令他充滿熱情的設計技能。

至於沒有到手的那面金牌,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

成為選手,只為了學習更多

原本想念美術班的博智因為國中畢業時沒有術科成績無法取得資格考美術班,卻又很想將繪畫當自己的生涯方向,所以進入台中高工圖文傳播科,但在入學後發現中工的課程在理論的部分滿重視,而且有許多課程在強調印刷技術上,所以在高二時,為了想要學習更多設計實務的博智把握機會,參加了技能競賽的選手選拔,成為中工的競賽選手。

博智如願成為台中高工第二屆參加平面設計職類的選手,但有鑒於第一屆的學姊因為學校資源和經驗有限的緣故,在進入全國賽後很多專業的色彩和印刷題型看不太懂,所以當時必須藉助外部資源,時常跑到台南去借用勞動力發展署台南職訓中心的設備空間與中心的老師學習。

「因為當了選手跑到台南職訓,所以學了很多東西,像是全國賽三天的第一天就是要比包裝設計,這在中工比較沒有機會學習,所以當時在台南和中心的老師學,嘗試許多種包裝設計的方式,割了很多紙盒,進步很多。也因為當時對商品設計有了更多的認識並且產生興趣,所以才會在大學時選擇唸中科大商業設計系。 」

二年級雖然博智剛成為選手受訓,但也同時是他第一次參加全國技能競賽,並且就以分區賽第五名晉級難度更高的全國總決賽。雖然後來在全國賽沒有名次,但也因此讓他對於參加競賽時得到許多進步的感覺情有獨鍾。

到了高三,博智因為學校對於成績的要求,花了整整一年全心投入統測的考試準備,但在入學台中科大以後,馬上重新回到拼比賽的生活,並且連續在2015與2016年參賽,直到大二的時候才終於取得全國銅牌的成績。

17159041_1344980085524505_1671372049895998770_o

時間限制,全國技能競賽平面設計技術職類

全國技能競賽平面設計技術職類的競賽方式主要以特定時間完成平面視覺設計為主軸,會要求選手利用題目上出現的提示來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視覺設計,包含整體的CIS(企業識別設計),像是標準字、LOGO、吉祥物,此外還會加上雜誌編排、編輯設計、包裝設計等題型。

其中讓博智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參加分區賽時考到包裝設計,但對於高中生來說,比較少機會接觸到包裝,所以相對來說困難許多,而且當時只有三張紙可以印刷容錯,又必須在很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所以選手對於紙張必須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在短時間內設計出一個包裝品並且成型製作出來。

博智在參加過三次以後認為「以時間管控主導」的平面設計競賽確實和業界的實務很不同,畢竟在一定時間和有限線索的條件下,參賽的年輕設計師選手並沒有辦法花很多時間去了解題目的脈絡和參考不同的設計理念來仔細思考自己的呈現方式,所以一切都很講求效率和思維直觀,而在這樣的比賽模式下,決勝的關鍵可能比較偏向設計工具的使用技術和本身對於美感的主觀直覺,至於設計理論和知識的運用就少許多。自然而然與實務遠離不少。

成長,從一個人比賽變成一群人共學

「上了大學,剛好遇到之前比賽認識的學姊也念中科大,於是我們就組隊,一起研究這個比賽,探討之前彼此遇到什麼問題,然後尋找和討論更好的解決方式。」

博智回憶起剛上大一決定重新參賽時的想法,好像很單純就只是希望能得到一個「自我證明」,希望能在自己曾經錯過的技能競賽中取得名次。於是他就與兩個學長姐成為團隊一起去報名全國技能競賽,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一起研究、一起學習、一起參賽,也一起從分區賽晉級到全國總決賽。雖然大一的課很多,但依然為了比賽共同努力找到空擋的時間練習。也因為比賽的關係越來越知道該如何自學找答案,並且與學長姐一起討論。

高中到大學參賽心情大不同

高中的時候,比賽本身就是目的,想要得比較像是努力後的成果,可能是名次或是獎金。但上了大學,對於博智來說,參加比賽更像是自我實踐,或是一種自我激勵和學習遊戲。看到題目的時候不再只思考怎麼樣在時間內完成,而是會試著舉一反三,從原本的條件中迸發新的想法和新的題目假設,然後開始結合自己長年累積下來的設計經驗,更快速和多元的活用在作品之中。

也許是因為已經有足夠的能力和平靜的心態來將設計技巧與自身結合,所以在獲得全國第三的那一年,儘管是在比賽的當下,博智依然感覺十分平靜,也讓設計的想法往更寬闊的方向創意,穩定完成自己的作品。

 

最終,設計成為生活的習慣

這麼多年的設計學習路程,讓博智對於「自我創作」的設計模式有了強烈的喜愛,只要在課餘有空的時候,博智都會習慣留許多時間給「設計創作」,自己找自己喜歡的題材,自己去想自己喜歡的風格,不用和別人討論,就像藝術家一樣享受自己設計的時光。也慢慢養成習慣只要過一段時間就會把自己的心情或是當時印象深刻的展覽用平面設計的方式表現出來,或是在不同的節日設計節慶的平面設視覺,印成卡片送給自己的好朋友們,用設計來記錄自己的生命故事。就像在用創作寫日記一樣。

在2016年得到第三名以後,博智決定要停止比賽的日子,也決定要放生自己對於得名的執著,當然一方面他在某種程度上又突破了自己,得到更好的成績,但更重要的是,他覺得自己已經在這過程中得到了一切他所想要的。

而他對於設計的喜愛,也再也不需要依靠比賽來維持,對現在的博智來說,設計的時光已然成為生活中恣意奔放創意後,最直白的享受。

我想,在築夢的過程當中,那一個追求競賽的孩子也已經長大成為一位心智與技術皆成熟的設計師了,而接下來的生活,肯定會有更多比技能競賽更值得追尋的,一些無關名次的更重要的自我實踐與成就。

Shar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