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閹雞技術的傳承者。閹雞師傅 曾繁榮

by 職人編輯部
文/徐筠茹 攝/徐筠茹
「我從事閹雞已經15年又158天,打從學閹雞那一刻起,我就發現問題,但有問題就要去解決,解決了以後要再更進步、更創新。」

54歲的曾繁榮師傅,是屏東六堆地區客家人,也是屏東竹田閹雞推廣中心總幹事。最早接觸閹雞技術是在十五年前,他報名了臺南畜試所的閹雞技術推廣課程,旦當時的老師和所有報名參加的學員全部都只有一套工具在老師手上。所以,學生都只能看老師操作,沒有機會動手練習,雖然當時覺得學習不便的曾繁榮師傅現場就向主辦單位反應,可是得到的回覆是因為那套工具是老師在法國學閹雞的時候買的,一套要兩萬,台灣沒得買,讓他當時發現了這件技術傳承的困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於是曾繁榮就在思考,為什麼台灣明明有人在做這行,卻無從取得閹雞的專業工具呢?而且,為什麼我們在台灣不學台灣師傅的技術,要學法式的呢?於是課程結束後,他去拜訪了竹田當地的閹雞師傅,請師傅教他台式閹雞技術。

為了求得閹雞專業,繁榮跟在師傅旁邊一段時間,然後慢慢發現,鄉間的老師傅雖有技術,卻沒有一套標準可循,不但自己學習上趕到混亂,若要教授後輩,這種方法是行不通的。應該要有一套標準模式,讓後輩可以尋著這套架構去學習,技術才得以延續。
深刻體悟後,學習的歷程讓他埋下了想為閹雞技術教育紮根的種子。
他到處問人,找資料,找文獻,發現這項技術有斷層就是因為缺乏一套對閹雞的標準化過程。為此,曾繁榮與台灣十六所農校相關科系合作,建立一套教學制度,設計出分級課程,初階、中階、高階三階。並且結合各地老師傅們的生財器具,研發一組讓操作者可以更安全使用的工具,從刀柄的設計、刀鋒的力度、刀型、夾子的尖銳度。
以往,老師傅們都是彎腰在操作,直到曾繁榮開始改善工作方式,才開始用法式的操作方式(桌上型閹雞手術),解決操作姿勢的不良導致職業傷害等問題。不僅如此,老師還不斷研發出新的器械,他打造的技術分割操作台,可以一次讓三個人、四個人同時操作,速度更快,在面對大場的客戶,希望可以藉由分割SOP動作加速處理手術時間,達到提升產能與產值的效果,並能減少培育閹雞技術人員的時間成本。

為了傳承一過就是十三年,曾繁榮在摸索的過程中不斷研發出不同的專業器械,結合法式與台式的閹雞技術,理出標準化的閹雞作業程序與標準的閹雞肉品。從小雞適合閹割的週齡、飼養天數、要怎麼由雞冠高度判斷他是閹雞,以及雞隻側邊腳的腳距長度要到達幾公分,這隻閹雞才算熟成?這些標準的建立,最終都是要為了降低小公雞在閹割手術後的折損率,曾繁榮強調,閹雞不能只著重閹割技術,也要思考手術前的雞隻健康管理和手術後的照顧問題,直到消費者的手上、餐桌上,這些總總加起來才是完整產業鏈,而閹雞手術只佔了其中一個部分,各個階段都有他的專業層面需要提升。
現在的曾繁榮除了繼續專研之外也有在出售閹好的雛雞,他的閹雞仔不只是商品,他也會提供日後照料的諮詢與技術保證,在飼養者遇到雞隻出狀況時,曾繁榮還會告訴他該怎麼解決,而他也信誓旦旦的說,只要照著他的方法絕對會養出很棒的閹雞。
曾繁榮有很大的抱負,他覺得身為客家子弟,這些祖先們傳下來的技術不能消失。
他希望從竹田這個客家聚落做起,把閹雞文化推廣給更多人知道,並走向國際。2012年間還曾有過大陸地方官員來觀摩曾繁榮的推廣中心,他們想買曾師傅的工具,但他維持保留態度,堅持不賣,曾繁榮的原則就是要上過他的課程的學員才能有資格買他的工具與器械,因為,他覺得,如果我沒有給你正確使用的方式,這些工具就會跟廢鐵沒兩樣。另一方面,他認為這是台灣珍貴的文化技藝,不能隨便把他賣到其他國家。
責任編輯/趙浩宏
Recommended Posts

耐用與美觀兼具的高品質原木家具。高仕隆原木傢俱二代傳承 劉泉宏
1 月 07, 2023

插畫的溫柔力量——訪談小路有畫說
1 月 07, 2023

走過三十五年繁華的原木專家。高仕隆原木傢俱 劉家在
11 月 01,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