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遠古動物走上書桌。擬真動物原型師 黃御欽

讓遠古動物走上書桌。擬真動物原型師 黃御欽

文/ 梁元齡 攝/趙浩宏、黃御欽提供

大多數人都看過模型,經過店鋪櫥窗、展示櫃,逼真的等比例縮小動物,好像能夠從架上一躍而下,又好像有心跳鼻息在毛髮下起伏。它們就是「擬真動物」,價格從幾百元乃至幾千元不等,乍看如同塑膠玩具一般的動物原型背後,其實是一點一滴的無價心血。

年近而立的黃御欽,大學時就讀銘傳企管系,製作擬真動物已有數年。他從小就熱愛美術與繪畫,也因家中生產陶製茶壺,耳濡目染之下對製模、塑型有了基礎。2005年,黃御欽在學校的美術社接觸了石粉陶土,自學到2010年。

然而,石粉黏土的保存不易,他便自發性地到工作室和教授原型製作的教室去精進技術,學習美國土的使用。三年後,黃御欽開始學習翻模,把自己手工製作的原型再製、翻造。在原型教室裡,他的表現傑出,師生發表展上,他基於保育意識所做的兩隻台灣黑熊,成了自己的代表作,日後甚至登上相關雜誌的網頁。

10733477_1487408048186595_141057501365453906_o

深諳肢體肌理的藝術家

「我們製造一個等比例的世界,稍有差錯,真實感就會大大降低。」

製作擬真動物時,與原型的比例通常為一比十,所有部位都必須比照真實世界的生物,等比例縮小。過程中美術能力、精細手工固然重要,不過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原型師,擁有觀察的習慣,才是能夠製作出逼真原型的首要特質。

製作過程上,在決定擬真動物的製作主體種類後,黃御欽會上網搜尋至少五張圖片作為參考,包括最重要的頭部,以及其他部位的骨骼,並用修圖軟體建構完美的比例大小。實地塑形時,首先用鋁線固定頭骨、胸腔肩胛骨以及骨盆等的尺寸,再進行「上土」;此階段,原型師對生物骨骼的構造、體型,都必須拿捏熟稔。當骨骼形狀架構完畢,便開始「上土」,依照對生物體肢體活動的了解,填上生物體的肌肉。黃御欽一邊對著一隻老虎比畫、一邊解釋著「以骨盆為例,一直連接到膝蓋的地方,就自然會形成大腿的主要肌肉及肩胛骨的主要肌肉。」上完土後,便開始雕製原型表面毛髮、五官等形狀,稱為「雕模」,再用矽膠進行「翻模」,「我們使用的是比較能夠翻製細節的樹脂,價格也相對較高。」當翻模完成,最後便是上色。

11728763_1506291842964882_8733056841611314671_o

平面到立體、靜態到動態的觀察

每件作品所需耗費的時間會因大小而有不同,但黃御欽說,他每天都至少花兩個小時製作原型,因為重複的練習,對技巧的提升多少有幫助,「遇到不太得心應手的部分,就請教同行、或是前輩,不斷精進自己。」製作前,黃御欽會透過圖片搜尋,甚至找來專業的解剖圖,研究肌肉的紋理、體型結構。若是做一個已經滅絕的生物,便必須參考肌肉、骨骼組成比較相近的動物,或是演化的同種類。

又或者,他直接到線上搜尋、觀看動物活動的影片,跑步的、跳躍的、站立的、蹲踞的,拿捏牠們運動的模樣,「有時候抓不到我要的感覺,我就一直重複地看、重複地觀察牠們奔跑、跳躍的影片。」黃御欽說,「因為動物奔跑的時候,牠會奮盡全力,去支撐全身的重量,這時肌肉都會表露無遺。」即使只是一隻狗走過去,他也會不斷注視牠的大腿肌,擷取可以作為題材的瞬間。

31609100692_530a06de9c_k

動物原型不只是玩具

「台灣人並不太認識和尊重製作擬真動物原型的技術,也不太清楚擬真的珍貴,不像外國人有很多熱愛者和收藏家。」

櫥窗中一尊尊的動物原型,遠遠看,與市面上許許多多透過機器翻製、細節粗略的動物玩具相像,若不是內行人,還真難有所區別;就近細看,方能領略出枝微末節的精緻,並非機器所能夠完全複製。然而,也因為如此,這些獨一無二的擬真動物原型的市場不大,除了收藏家,平常也很少有人能夠理解這些作品的開價。「大家只看得到價格,沒看到價值,在乎的是成本低廉,忽略的是專業製作者學習、製造所花費的心血。」黃御欽說,面對中國大陸盜版翻模的猖獗,台灣的原型手工製作、價格高昂,競爭相對弱勢許多;更由於消費者不一定能夠區別,往往排擠了台灣的原型市場,讓原型師沒辦法得到應有的回報。「所以我都會在臉書上,把自己的製作過程公布出來,主要是想讓消費者、收藏家知道,這個作品確實是由我製作的,不會懷疑我是翻別人的模來賣。」即便製作過程往往不敷成本,但黃御欽說,每當自己的作品獲得欣賞,所有的努力在剎那間都是值得的了。

31383571110_6a5d0cf15d_k

目前,製作原型雖仍不是黃御欽的正職,卻是他投注大量心力培養的興趣技能。儘管在觀察市場時,發現識貨的外國玩家多對動漫公仔、恐龍類模型有較大的喜愛,他自己仍然最愛製作哺乳類動物。選題材時,他從自己的興趣出發,著重台灣保育類、甚至其他古生物的重現。「我覺得學習跟教育是可以做結合的,在台灣,保育類的資訊傳達很少,對許多絕種動物的認識也非常薄弱。」因此,他透過製作原型,喚起人們對這些動物習性、外型、生活型態的興趣,更曾經在「石虎森林展覽」中,強調苗栗開發對石虎的威脅。

「這些動物離我們很遙遠,但我們必須認識他們。透過展覽,傳遞教育的訊息,是我想要做的,而不是單純想要去賺錢而已。」

語畢,御欽拿出工具示範他正在投入的巨型短面熊(Arctodus simus)的製作,屏氣凝神,用手輕輕扶著已經花費他數十個小時的原件上,仔細將短面熊身上的鬃毛一條條勾勒出來,不只是工藝也是藝術與科學,透過雙手,熱情就這麼精緻的在模型土上慢慢呈現。

責任編輯/ 趙浩宏

Shar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