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手之路/興趣是信仰,支撐美髮選手向前的力量

by 職人編輯部
全國技能競賽雖然已經結束,但選手們只要曾經走過這一段路,無論成績如何,都將擁有許多成長,無論是待人處事,以及對待自己的態度。
目前全臺約有七十間公私立高職設立美容科,美容科大致分為美容與美髮兩大方向,在全國技能競賽中分屬於不同的職類。僧多粥少,並非每個努力準備的選手都可以進入決賽,但為了證明自己,每年依然有將近兩百人在全臺灣的各個學校投入美髮選手的辛苦訓練中。而此次專題,藉由紀錄美髮職人在全國技能競賽不同階段的歷程,帶出比賽光鮮亮麗背後的面貌,就算在比賽後的今天回頭看來,都依然是學習成長的路程上,ㄧ段深刻的記憶。

當選手就是場賭注
毫無基礎的高一新生進學校後要成為前進全國賽的選手並不容易,從最開始基本的冷燙學起,然後參與學校內的小型比賽找出適合培訓的選手,通過的成為儲備選手,儲備選手在辛苦的密集訓練後,又必須經過階段性淘汰,最後選出六名同學代表學校參加全國技能競賽的初賽,並且經由北中南區競爭後進入全國賽拿下決賽前三名,然而還沒結束,最後還必須與歷屆得牌選手共同角逐國手資格選拔賽,勝出的那人才是國手。
層層關卡最後只有一人會成為國手,機會非常渺茫,但為什麼依然有那麼多人為此努力?有些人認為,投入選手訓練只是為了升學加分,但如果真是為了加分而已,那這絕對是最辛苦的一條路。從早到晚,待到警衛關門趕人,接近比賽時假日也要來學校練習,平時上課學科會回班上跟其他同學一起學習,但選手們將大部分的時間投入練習比賽的八個題目,若不是自我期待與實踐後的成就感,一般的學生是沒辦法熬過選手的日子。幸好,這場戰不是孤軍奮戰,選手室會有準備比賽的選手與觀摩的學弟妹,夥伴陪同的力量走過那些日復一日練習的日子。
在啟英高中充滿假人頭的選手室裡,假頭與定型液都是消耗品。美髮職類最大的支出就是購買假頭,每顆價錢不一,選手使用的花費又會比一般假頭貴二至三倍,有的兩三千元,國外臉型的模型則會到萬元。選手們小心翼翼操作,因為一剪壞就沒有辦法重來。雖然學校會撥經費支持,勞動部發展署也補助材料費給入選決賽的選手,但一個人練習八大髮型就需要八顆假頭,而且不只練習一次,平均下來選手們也需要自付一部份的金額。

去年暑假因為家父生病中風,家母要照顧家父,經濟重擔全落在她身上的北區初賽第三名的洪嘉廷。假日會去兼職街頭藝人,有時還會在練習美髮時不小心睡著而驚醒,在她差一點撐不下去時,是選手室裡的夥伴跟老師協助她撐起比賽夢。在這場賭注裡的勝算有多少她不知道,但她在高三畢業的暑假選擇留下繼續參賽,「因為不懂而想來搞懂」是她讀美髮的初衷,莫忘初衷就是她留下的理由吧。
目前在臺灣,美髮職類全國賽的常勝軍是明德女中與樹德家商,雖然啟英高中今年幾乎包辦北區美髮職類的獎項,指導老師黃湘君坦言「啟英能進到國際技能競賽的可能性不大,但不希望孩子因為拿不到獎項就選擇放棄,每個人要保持慾望與企圖心,在認真準備的過程中學到東西,帶著技能繼續往前。」畢竟比賽只是人生路程中很小的一部分,要成為一個能擔當的設計師還需要很多不同的累積。
最困難的一件事
對於選手來說決定要做甚麼髮型是最困難的事,尤其美髮的美與醜又是很主觀的判定,因此讓決定的風格定型從來都並不容易。全國賽與考證照不同,它給予操作者更大的想像空間,如何平衡商業與藝術還得適時加入個人創意,一直是選手們思索的困難點。
參考大量的作品是選手們設計發想的來源,歷屆前三名的比賽作品會公開放在網站發表,指導老師也藉由研習了解比賽的趨勢,雙方各自努力卻是休戚與共。終究老師只是個協助者,選手們需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選手必須將自己的想像以紙筆呈現,不斷地找指導老師討論樣式,再轉換到有限的人頭模型上實作嘗試。而不斷的失敗後重新振作,是他們進步唯一的路徑。



讓技術傳承
傳統的美髮業強調師徒制,師徒制即是一種傳承,師父將畢生技能與經驗傳達給徒弟。套用至現代的美髮業,技術的提升與流動是將美髮業推往時尚領域的關鍵。
啟英高中高二的阮姿瑜,第一次比賽就拿下第一名。比了三年的趙心屏、吳春煜、洪嘉廷總是在私下嬉鬧揶揄:她第一名,叫她剪就好了。身為學長姊的他們刀子嘴豆腐心,倒是處處幫著這個學妹,給她建議,教她怎麼做。畢業的學長姐回來選手室也是常有的事,告訴他們比賽的技巧。例如跟他們說連續四天,每天比兩顆頭,各種髮型的完成時間規定不一,如何在限時內完成的方法。用年輕人的想法重新激勵他們的鬥志,就是種傳承,讓一屆一屆培養出來的選手回饋給學校。
另一個傳承則是技術的傳承,孩子密集培訓的這段日子,準備全國賽或是國際賽,即使不像建教班可以一到業界馬上接軌;或是與專心拚統測的人相比,無法經由統測成績申請到台科、雲科等明星學校。但參加這些大型比賽能累積許多珍貴的技術,指導老師黃湘君教孩子不要自我侷限,多到國外看看,未來除了當設計師外,也可以當講師或是教學者。臺灣的技術並不輸人,要把自己學到的技術傳給別人。
沈子茗經理也分享,許多姿也設計師在畢業後選擇先步入職場,累積實務能力及經濟本錢,再開始進修。他表示,學生步入職場同時也培養自身的心理素質,待了解產業後,往後的進修方向也將更明確。部分學生當初因經濟因素而選擇建教班,因此姿也也鼓勵學生先待在業界,將上個學習階段所帶來的財務壓力解決,再進入下個階段,壓力也將減輕許多。
吳澤民校長與李吉倫主任分享三信家商辦理建教合作的經驗:一、慎選廠商;二、鼓勵孩子增強自信;三、學校與業者互助,共同解決問題;四、學校選擇廠商但廠商也會選擇學生,因此學校須付出努力整備學生素質,才能創造多贏局面。
開學。歸零
即使拿到了國手的身分,到了業界也要重頭開始。第42屆國際技能競賽國手廖裔炘以技優生推甄進入臺灣科技大學,就讀不分系菁英班,大二時花了將近一年到肯夢髮廊(AVEDA)實習,她分享「業界是做比較商業的髮型,不像比賽的東西這麼藝術、這麼華麗。後面幾個月面對客人的應對方式,也要做很多的溝通。」雖然到業界跟比賽有很大的差異,裔炘放下國手身份,從最基礎的肩頸按摩做起,與客人接觸,轉換以前面對假人的練習,一步一步地跟著公司的標準流程學習。
現在大三的她分流至應用科技學士學位學程的生活設計組,學生擁有客製化學程,自己安排選課再提報給系上,像是對美髮有幫助的素描就被裔炘安排到學程裡。雖然大學四年超過一半的時間沒有接觸到美髮的相關課程,她保持樂觀地說「我很喜歡嘗試,不一定要把國手的技能當作一輩子就要往這個方向發展。」
從零開始又回歸於零虛心學習,真的一無所有嗎?只有選手本身能決定最後的答案。

Recommended Posts

找到屬於自己的設計舞台 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 毛衣組 林子嫙
10 月 22, 2019

平面設計師薪資成長緩慢 2019 年菲律賓薪水已追上台灣
3 月 25, 2019

跟著族群的記憶創作。排灣族木工學徒 黃浩
1 月 17,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