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成績世界倒數,怠惰的政府如何讓臺灣成為運動弱國

by 趙 浩宏
「我從國中開始到高中每次都是金牌,但我大學不會繼續了,你無法想像這些年我每天過的生活。六年幾乎每天都在跑一樣的操場,每天一早練習到晚上,假日也是,但我身邊的人都說這沒有用,因為沒錢賺,說老了也打不了。我教練說這是運動的撞牆期,幾乎每個人都會有,運動員一生也不只要撞牆一次,要很多次。雖然他鼓勵我不要放棄,而且我也很喜歡每一次比賽的感覺,但我真的想過過比較自由的生活,在還有機會離開的時候。我從小就沒做過其他事情,也許我會適合不同的事情。」「你不怕你會後悔嗎?」「可能會吧。」
這是一段被我藏起來的訪談,在採訪完的隔天,她又拿下了一個全國金牌,她一生中的最後一面金牌,然後用優異的運動成績保送到師大。我發誓那是我採訪過最想落淚的一次,關於一個有天分又熱愛某項運動的女孩如何硬生摘掉自己的夢想與成就感。
但這就是真實的一面。
距離2016年里約奧運越來越近,各家媒體對臺灣運動員的關注也逐漸頻繁,臺灣多年來的體育發展困境自然而然又會被拿出來討論。看似陳腔濫調,但有不少人可能跟我一樣對新政權有那麼一點期待,所以替蔡英文記下她的各種承諾;其中包含了在2015年9月8日體育節時所做的口頭承諾,將會從「體育行政優化」、「鼓勵企業投資」、「國際賽事接軌」、「體育向下紮根」和「選手職涯照顧」等五大策略著手,改變臺灣萎靡不振的體壇。雖然說這五個方向聽起來也是滿打高空,但至少每一次的改變都是全新的機會。
既然大家最近關注奧運,不如就讓奧運成績來當我們談論的起點。從臺灣的運動成績的「不合格」去探討為什麼我們國家在世界競賽場上的運動成績會這麼弱勢,並談談臺灣運動員到底有多麼的辛苦。
臺灣人口不少,奧運獎牌卻很少
臺灣的第一面金牌在2004年雅典奧運,由陳詩欣在跆拳道女子第一量級(49公斤級)決賽獲得,而朱木炎也在跆拳道男子組第一量級拿下金牌,那是臺灣參賽72年以來第一次獲得金牌。而之後的八年再也沒拿過,只能寄望接下來的2016里約奧運重新振奮臺灣。
其實臺灣人一直以來有一個誤解,誤以為臺灣是一個人口很少的國家,所以當2012年奧運結束後聽到臺灣獲得一銀一銅,世界排名第63的時候會覺得雖然有點失望,「但臺灣人口少,這樣已經很不錯了。」我是個熱愛看競技型運動的粉絲,當時和好多身邊的朋友聊奧運的事情得到的回饋都很類似,大家都認為奧運本來前二十名就應該都是那些人口多的國家,因為他們人口基數多所以人才自然而然可以萬中選一,但「人多等於運動人才多」的邏輯想像完全是個錯誤的觀念,這也代表著臺灣人對於運動的陌生。

運動競賽講求的其實並不只是超凡的天賦而已,在充滿科技的社會,一個優秀的運動員除了需要有基本的天分以外,他還需要「有經驗的教練」、「優質的環境設備」、「追求成績的企圖心」以及「沒有顧慮的生活支持」,無論運動員多麼有天賦,當你進到世界的舞臺就會很容易發現,通常缺少其中一個條件都很難義無反顧的向前衝刺,專心致志於擊退世界級的好手。
所以國家人口一直以來都不是關鍵,不然印度和印尼就應該要進到前四名才對,不過事實上他們成績跟臺灣差不多,幾乎是墊底的國家。而且仔細觀察前幾名的強國,比臺灣人口少的國家非常多。就以人口比臺灣略少,兩千兩百萬人口的澳洲為例,他們就擁有7金12銀16銅,世界排名第十的好成績;哈薩克人口一千七百萬,7金1銀5銅,世界排名十二;荷蘭人口一千六百萬,6金6銀8銅,世界排名十三,世界排名十五的紐西蘭四百萬人口(6金2銀5銅);世界排名十六的古巴一千一百萬人(5金3銀6銅);甚至世界排名十八的牙買加還僅有兩百萬的人口(4金4銀4銅)而已。

反之,世界人口第二多的印度只有2銀4銅,世界排名55。世界人口第四多的印尼只有1銀1銅和臺灣並列63名。原因無他,你拿出一點點的科學方法就可以知道,奧運成績和國家人口完全沒有任何關係,也和貧富無關。但說真的,像臺灣這樣相對富有、無動亂,又擁有超過兩千萬人口的國家只擁有這樣的成績,在世界上也算是一個奇蹟,到底臺灣發生什麼事情了?
像臺灣這樣相對富有、無動亂,又擁有超過兩千萬人口的國家只擁有這樣的成績,在世界上也算是一個奇蹟,到底臺灣發生什麼事情了?


奧運金牌獎金提高對於國家運動成績沒有幫助
也許聽起來刺耳,但我們必須面對真相,臺灣並不是個窮困而且人口少的國家,卻有著一個赤字不及格的運動成績。我們所超越的國家,多半不是體質不完全、動盪,就是人口不到三百萬的城市型國家或區域。但臺灣依然在八十年以來幾乎沒有展開具有規模性的檢討和改變,去思考臺灣為什麼在奧運競賽成績的發展上面臨限制。只是逐年不斷提高奧運金牌的獎金,用非常捨本逐末的思維方式,放任臺灣願意投入生命的年輕體育選手快速銳減,資源始終無法與其他國家相比較,選手的保障也幾乎沒有太大的提升。
臺灣在本屆奧運又再度提高獎金到2000萬元,世界第四高,僅次於金牌獎金最高的亞美尼亞的70萬歐元(約新台幣2580萬元)、亞塞拜然的2358萬元、新加坡的2122萬元。但高獎金始終不是讓選手成績變好的關鍵,每個選手參加比賽本來就是為了追求更好的成績,用釣竿綁在前端的獎金對於大部分的選手來說,並不能改善他們所缺乏的資源。沒有更科技的訓練設備、更豐富的國外交流機會、更完整的選手訓練團隊、更多年輕人不用為了生活而放棄,沒有這些,要如何讓臺灣選手的競爭力提升?
反觀傳統體育強國,反而根本沒有如此高額的金牌獎金,如日本388萬元、俄羅斯369萬元、中國236萬元、韓國135萬元、美國76萬元、德國55萬元。甚至世界排名第三的英國選手則都是為了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而戰,為了榮譽、沒有獎金是他們的英式傳統。
練一個頂尖的選手靠的不是摸頭給糖而已。臺灣是個無論在什麼領域都能贏在起跑點的國家,我們在青少年的比賽總是能驚艷世界,我們在世界大學運動會可以分別在2011年、2013年和2015年拿到世界第八名、十六和世界第十名。但為什麼到了最高殿堂以後,成績會差那麼多?
而這樣的情況大家不覺得似曾相識嗎?
教育部底下的體育發展思維,與現實脫離
近五年來,世界各國對於振興人民運動的政策調整和相關產業環境的稅收放寬與提升,甚至如澳洲或加拿大,提高體育主管單位的數量和層級。反觀臺灣的體育署則依然隸屬在教育部之下,與產業界連接非常少,多年來沒有太大的改變。體育署所擁有的預算仍然十分脫離運動員的實際需求,大部分都花在硬體和很侷限的運動想像之中,很多資源又被特定的運動協會拿來消耗在部門內部,無法到運動員手中。而大部分的前去哪裡了,我們可以從105年教育部體育屬年度預算發展年度目標中可以一目瞭然。
1. 自行車運動人口提升1萬人(成長臺灣人口的百分之0.042)
2. 興建國民運動中心
3. 水域運動人口率8.3%
4. 2017 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場館整建工程完工
5. 規律運動人口提升10 萬人(成長臺灣人口的百分之0.42)
6. 公西靶場接續工程及東部訓練基地整建
7. 參加國際運動競賽獲 得前 3 名總獎牌數520 面
8. 降低學生溺水死亡率0.71%(就是游泳課)

我們似乎看到了建設、學生安全,以及十分保守的休閒推廣,但運動員和大部分的運動項目的保障和職涯支持卻不在目標之中。體育署盲目的政策方向讓八成的運動都成為冷門運動,幾乎每個運動員從國小到大學都處在生涯憂慮的環境下。
「國手也沒什麼資源,所以還是要去準備考老師,但我們體育系也有很多不是選手的,老師資格通常都是那些人比較能考到,我們選手要練習又要準備考試,很難考好。時常學業和運動員發展都無法兼顧。」一個球類運動的國手如此分享辛酸,他們為國家努力,卻必須靠自己來保留後路。而十個運動員,九個對於未來的想像都只能停留在「去當個老師好了」,也是許多人不願意在高中後繼續念體育的原因。


政府永遠不在運動場上
一個沒有長期規劃和改善的部會很容易會忽視基層運動員所面臨的生涯困惑,尤其是那些依然在奮鬥途中的國高中運動員,在面臨許多社會現實與競賽場上的現實以後(受傷或成績難以突破),到底該堅持運動休閒的這一條路還是放棄自己的天賦重新開始?
英國是一個在競技運動賽事發展上具有指標性的國家,他們依然希望不斷提升更多人的運動習慣來讓自己更健康,減少長照的負擔,也讓運動員和運動產業能夠蓬勃。所以英國的主管機關文化傳媒與體育部(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DCMS))在近幾年執行了一個中期計畫到2020年,叫作「運動英格蘭」(Sport England, SE)希望能對所有草根體育的組織和計畫提供財務資助,鼓勵民眾多多運動。並且設定了以成長(Grow)、永續(Sustain)、卓越(Excel)等三個方向為方針的五個目標:
1. 增加 1 百萬運動人口
2. 更多兒童和青年從事至少每週 5 小時的體育和運動
3. 讓更多民眾從運動中感到身心愉快。
4. 讓 16-18 歲的青年持續以下九種運動(羽球、籃球、足球、曲棍球、 體操、橄欖球聯盟、橄欖球聯合會、網球、籃網球)的比率提升 25%
5. 增進至少 25 種運動的技能
在2014年,英國在SE計畫共投入3億2千5百萬英鎊的預算,加強英國人對於運動的喜愛和運動產業的提升。其中4千6百萬花在建立一個運動國家管理機構 (National Governing Bodies of sport),負責規劃特定運動得全面性運動發展計畫來辦理比賽和創造機會讓人們能有更多機會運動,來解決ㄧ些會具體讓運動員或一般人放棄運動的原因。4千萬運用在青年方案 (Youth programmes ),把重心放在年輕人身上,其中包含「Sportivate計畫」,讓全英國14-25歲的年輕人能獲得免費或補助六到八週的系列教練課程,一方面讓英國的每個孩子能夠有機會接受專業運動訓練,也幫助了很多運動員獲得工作機會,此外還在全英國建立社區體育俱樂部 (Satellite Clubs),與中學或大學合作,專門針對11-25歲年齡的英國人。將教練和志願者鏈接到所有合作社區體育俱樂部,帶領社區的居民一起運動。
除此之外,SE計畫還分別投入2千萬到3千萬不等的預算到「校園運動」(School sport and School Games)、「城市運動夥伴」(County Sports Partnerships)、「女孩運動」(This Girl Can )、「門口俱樂部」(Doorstep clubs )等計畫。從英國人的日常生活開始改變,不但鼓勵不同性別和階級的人參加運動,還在全英國設立了307個門口體育俱樂部,讓118000住在英國最貧困社區的年輕人成為運動員,讓這一個最能夠超越階級限制的職業擁有更多的機會,也許就只是讓這些孩子能有更健康的心靈,或者是像其他鼓勵過全世界的英國運動員一樣,雖然曾經出身貧窮家庭,卻能夠成為頂尖的籃球員或是足球員,翻轉自己的人生。
更正要的是英國政府很清楚,運動和運動員的存在不只是可以富國強民、激勵青年,甚至還能解決許多社會問題,例如幫助更多人健康老化、活化綠化城市空間、利用運動幫助社群關係建立、幫助女性建立信心、幫助家庭照顧者獲得喘息放鬆、創造運動產業的內需和增加工作機會。
英國在2014年投入SE計劃的經費

沒有充足的保障,選手夢充滿風險
「我不可能停止練習,因為我熱愛我的競賽,我也知道懶惰的後果會是什麼。就是失去成績,然後和以前那些高中的隊友一樣,十年的鍛鍊換來基測低於五十分。」一位27歲的國手,在訪談中說著他的恐懼,和大部分的臺灣選手一樣,因為一個為國爭光的夢想,想要打到不能再打。有時候在學校兼課,有時候則是到餐廳打工。
不同於其他的專業,一個專業運動員的生活因為需要保持高於一般人的體能,還必須擁有高超的技巧,所以休息對他們來說是個不被自己允許的態度。畢竟一點點的放鬆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可能是雙倍的練習或是更痛苦的「降體重」,而且確保自己的身體保持在最好的狀態不受傷也非常的重要。
所以運動員在臺灣是一個不被勞基法保護的超時工作者,但又不一定會有穩定的薪資,尤其當運動員所鍛鍊的項目沒有被列在奧運裡面,個人的處境更受到忽略。
然而從一個年輕運動員到成為傑出選手的過程中,會有非常多的挑戰,而且充滿風險。除了每天不能間斷的鍛鍊以外,對於生活的控制還有心靈的鍛鍊都是非常辛苦的,甚至在這個過程當中會有一些優秀的選手因為受傷,或是無法對抗來自場上場下的壓力,選擇落寞退出,卻又必須面臨轉業困難的困擾。更何況運動是一種非常現實、易斷高下的工作,要成為優秀選手機率不高,因此投入職業運動選手的人,得必須面臨「風險高」、「投資報酬率低」、「失敗率高」的情形,若沒有一個更完善保障而且能夠讓運動員覺得被尊重的制度支持,只會讓已經低靡的運動生態越來越慘。

回顧過去,臺灣的體壇除了極為少數運動還會擁有固定關注,在臺灣幾乎大部分的運動員都是十分孤單的。將近十年停滯改善的運動政策,從學校的課程開始爛根,許多學校為了升學減少體育課授課時間。許多運動項目也只能依靠偏鄉學校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為了「優良傳統」苦撐。在資源進不到基層運動員的情況下,選手們所面對的現實面比想像中還可怕,尤其是起步並沒有那麼擁有優勢的選手,但是一個國家的體育要發展要的並不是只有前三名而已。當臺灣的選手從國中到大學參加比賽遇到的對手幾乎都是同樣幾個人或是傳統強校的時候,進步是非常緩慢的。同樣,如果大部分的運動都是如此寡頭存在的話,又要如何把這些項目推廣成一個全民的運動休閒產業?還是臺灣只需要健身房和腳踏車道就好?
運動推廣成功的國家,幾乎都是靠成績優異的運動員帶動國家的風氣,在利用國家全面性的推廣來支持運動員和產業,而新政府該如何把臺灣打造成擁有多元運動而且成績有所起色的國家,真的有賴蔡英文與其幕僚的智慧。當然,我們每個人的督促也十分重要。
Recommended Posts

平面設計師薪資成長緩慢 2019 年菲律賓薪水已追上台灣
3 月 25, 2019

在兒少陪伴的第一現場:喜歡小孩是不夠的,找到對話的方式最重要 - 小草書屋 蕭雅文
2 月 27, 2019

主編專欄:「媽,我就不適合唸書,我要唸高職。」小心對學習畏懼的生涯選擇
2 月 18, 2019
我曾是運動員,但因為受傷失去了選手生涯,之後我只能靠自己去考試,考上郵差後常被人問為什麼不當教練跑來當血汗郵差超過千次以上,我已經沒有力量回答「僧多粥少」四個字。
但是我最想要的是回到場上,因為在場上其碼是公平的競爭,我非常渴望再次於場上獲勝,但是離開學校好像什麼都綁手綁腳,所以我都會勸學弟學妹們珍惜訓練的時光,不讓自己後悔。
問題點出 台灣的現況
如何面對 如何解決
小英總統非常重視體育這一塊
在行政院
成立
行政院體育發展委員會
我是余政憲 傅秘書07-6124577
體發會委員
請與我連絡